陕西中医药大学|毕业证|19年样本(模板)
时间:10-15 06:06 浏览:次
科研流动站1个 院系设置 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护理学院、医学技术学院等 校 训 精诚仁朴 校 歌 《大医赋》 校庆日 5月22日 地 址 南校区:西咸新区世纪大道中段 北校区:咸阳市秦都区渭阳中路1号 知名校友 刘勤社、王益民、刘绍国、刘元琳、袁瑞华、刘少明、唐俊琪等 行业重点学科 国家行业重点学科17个。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医药院校。 199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有条件接收国外留学生、港澳台地区学生的高等院校[3]。 2015年4月24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同意陕西中医学院更名为陕西中医药大学的函》(教发函[2015]39号),正式批准学校更名为陕西中医药大学[4]。同年4月28日,被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5]。 陕西中医药大学办学条件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陕西中医药大学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5月,学校有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下设中医系、中西医临床医学系)、第二临床医学院(下设临床医学系)、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护理学院、医学技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人文管理学院、外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14个教学单位;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2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另有陕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和陕西医史博物馆;开设24个本科专业。[6]
附属医院[8]
陕西中医药大学师资力量 国医大师(2张) 截至2018年5月,学校有教职工2650人(含两所直属附属医院),有专任教师853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416人;有硕士研究生导师500余名、兼职博士生导师16名、博士后导师8名;分别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及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黑龙江、浙江、辽宁等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校拥有张学文、郭诚杰、雷忠义3位“国医大师”,有国家中医药教学名师2人,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3人,有国家级、省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指导教师53人,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省师德标兵、省市的先进个人、省“三五”人才21人,陕西省名老中医、名中医32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0个。[2] 国医大师:张学文、郭诚杰、雷忠义[2]
陕西中医药大学教学建设 截至2018年5月,学校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2个、省级一流专业8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项目1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共20门。[2]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0]
特色专业[11]
精品课程[12]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3]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科建设 截至2015年5月,学校有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7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厅局级重点学科10个。[15] 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中医脑病学、中医脾胃病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药理学、临床中药学、内经学、中医康复学、中药化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文化学、中医疮疡病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中医血液病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心血管)[16] 省级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制药、中医药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医临床基础(伤寒论)、中医骨伤学科、中医学(中医养生学)[17] 厅局级重点学科:中医肺病学、方剂学、中医脾胃病学、中西医结合骨伤学科、中医心病学科、中医脑病学、中医消化内科、针灸学、中医肿瘤学、中医康复学[18]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陕西中医药大学科研机构 截至2015年5月,学校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3个、二级实验室13个,有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科研基地2个、省级重点研究室2个、 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有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陕西中药资源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1个,针药结合创新研究中心1个。[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 中药制剂实验室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中药药理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二级实验室 中医药分子生物实验室 中药鉴定学实验室 血管神经生理学实验室 藏象分子免疫学实验室 针灸推拿实验室 血证诊断实验室 脾胃病分子免疫实验室 中药化学实验室 中药物理实验室 中西医结合免疫学研究室 分子病理学实验室 中医骨病理与生物力学实验室 中医药分子学与免疫学实验室 省级工程技术中心 陕西省秦岭中草药应用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中药饮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中药资源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 针药结合创新研究中心[20] 省级重点研究室 陕西省中药基础与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中医体质与疾病防治重点实验室[21] 陕西中医药大学科研成果 2009年至2014年,学校新增纵向科研课题610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39项,发表学术论文4484篇,其中核心期刊1361篇。[22] 2010年至2015年,学校承担了“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创新重大专项、陕西省“13115工程”重大项目等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600余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39项。[2]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2015年学校图书馆官网显示,学校藏书100余万册,各种中外文期刊3000余种,古籍4万余册,1000余种,其中珍善本300种,如明嘉靖仿宋刊本《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学术期刊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双月刊)由陕西中医药大学主办,创刊于1978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药学术刊物。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原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荣获“以岭杯”第三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陕西省高校学报优秀期刊和陕西省优秀期刊。[23] 陕西中医药大学文化传统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陕西中医药大学校徽 设计整体色彩以绿色烘托,代表了蒸蒸日上的强大生命力;中心主体图案是一支有力的大手,寓意“支持、援助、服务、关爱”,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共同愿望,更是医学工作的最终目的,同时,他也隐含了一只和平鸽,既象征了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也喻示医学校校莘莘学子发奋努力,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图案的“大手”上方托起的是银杏叶。 “大手”与银杏叶整体又蕴含了一个“y”,是医、药、语言的拼音第一个字母,其读音仍为“yi”。 在本图案内圆的右下方,有一个黄颜色的飘带,整体构成一个大写“q”,是陕西简称“秦”的拼音的第一个字母。 陕西中医药大学校徽体现了陕西中医药大学人团结、友爱和发奋向上,积极奉献的精神风貌。[24] 陕西中医药大学校训 精诚仁朴 精诚:原取于唐代医家孙思邈名句“大医精诚”。“精”,指以精微之心,精勤不倦的学习和研究以学这门“至精至微”的学问;“诚”,愿为儒家的道德修养方法和通过修养所达到的道德境界。指品德高尚,真实可信,不虚伪,不妄欺。孙思邈论述“大医”要修养 “精”与“诚” 两个方面。就是说,为医者必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也是高等院校在教育与科学研究的工作中应该遵从的风尚。 仁朴 :仁:“仁”为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核心内容。“仁者,爱人”,是要求个体“品德完美”的思想境界。“医乃仁术”是中国传统医学给医学下的定义。这种认识始于汉代,人们称医术为“仁术”,称医家为“仁义之士”。强调“仁”与“术”的统一。认识到,“仁”是医学的核心和特质,医学不但是“救人生命、活人性命”的技术,更强调医者要有一颗同情病人、真诚地为病人解除痛苦的“仁爱”之心,尊重生命,关爱病人,做到有“仁心仁术”兼备。可见, 医乃仁术”是医术与医德的统一,是医学职业精神的写照。 “朴”,是指本然样态的原木。《庄子》云:“无刀斧之断者为之朴”。又指纯真而无华饰。这里是指返朴归真、朴实无华。 陕西中医药大学校训,包揽了师生员工在品德、行为、学识与才能方面的要求。主旨明确,内涵丰富,辞精义达。四字校训古今融通,既有历史感,又有现代感,既有内敛之力,又有外显之效。读之琅琅上口,思之回味无穷。且文理通用,雅俗共赏。专家学者不以为浅,市井百姓不以为深。[25] 陕西中医药大学校歌 《大医赋》 秦山苍,渭水长,岐黄圣地,药王故乡。 古风新韵续远志,国医学府,教研谱华章! 学如舟,教有方,医药工文,相得益彰。 杏林苑里展宏图,继往开来,桃李竞芬芳。[26]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校领导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陕西中医药大学知名校友 由高中生受益网编辑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1.关于2015年新设置高等学校和经过筹建“去筹”正式设立高等学校的公示.教育部[引用日期2015-02-28] 2.校园概况.陕西中医药大学[引用日期2018-03-29] 3.历史沿革.陕西中医学院[引用日期2015-02-28] 4.陕西中医学院拟更名为陕西中医药大学 近日公示.腾讯网[引用日期2015-02-28] 5.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及试点项目名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引用日期2015-06-02] 6.机构设置.陕西中医学院[引用日期2015-03-10] 7.2014年招生专业.陕西中医学院[引用日期2015-03-10] 8.机构设置.陕西中医药大学[引用日期2015-06-03] 9.陕西中医学院省级教学团队一览表.陕中医[引用日期2015-03-10] 10.陕西中医学院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一览表.陕西中医药大学[引用日期2015-06-02] 11.陕西中医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点一览表.陕中医[引用日期2015-03-10] 12.精品课程.陕西中医药大学[引用日期2015-06-02] 13.陕西中医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一览表.陕中医[引用日期2015-03-10] 14.陕西中医学院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览表.陕西中医药大学[引用日期2015-06-02] 15.陕西中医学院重点学科.陕西中医学院学科建设办公室.2015-04-28[引用日期2015-05-04] 16.国家行业重点学科.陕西中医药大学[引用日期2015-06-01] 17.省级重点学科.陕西中医药大学[引用日期2015-06-01] 18.厅局级重点学科.陕西中医药大学[引用日期2015-06-01] 19.陕西中医学院硕士学位点情况一览表.陕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处[引用日期2015-06-01] 20.科研平台.陕西中医药大学[引用日期2015-06-01] 21.陕西省科学技术厅组织专家对陕西中医学院省级重点实验室进行现场评估.陕西中医学院[引用日期2015-06-02] 22.科技处简介.陕西中医药大学[引用日期2015-06-02] 23.学报简介.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引用日期2015-06-01] 24.陕西中医学院校徽.陕西中医药大学校长办公室[引用日期2015-06-01] 25.精诚仁朴——陕西中医学院校训.中国高校之窗[引用日期2015-06-01] 26.弘扬杏林文化 强化文化育人——陕西中医学院.陕西大学生在校[引用日期2015-06-01] 27.省委调整学校领导班子 刘力任党委书记 孙振霖任党委副书记、校长.陕西中医药大学新闻网[引用日期2018-09-03] 28.党政领导.陕西中医药大学[引用日期2018-05-18] 展开全部收起。。。1952年,西北中医进修学校在截至2018年5月,学校有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下设中医系、中西医临床医学系)、第二临床医学院(下设临床医学系)、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护理学院、医学技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人文管理学院、外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14个教学单位;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2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另有陕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和陕西医史博物馆;开设24个本科专业。[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