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医科大学毕业证图片nex
时间:2019-06-28 12:40 浏览:次
以德载医,博学创新 主要奖项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截止2016年4月)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知名校友 曹君利、王英伟、王效民、耿道颖等 所属地区 江苏徐州 硕士点 63个 博士点 30个 博士后流动站 2个 国家重点学科 1个 附属医院 17所附属医院,4所临床医院 学校官网 http://www.xzmc.edu.cn。简 称 徐医大(xzmu) 创办时间 1958年 类 别 公立大学 类 型 医药 属 性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12年) 江苏省属重点大学(2010年) 主管部门 江苏省。所属地区 江苏徐州 属性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12年) |江苏省属重点大学(2010年) 主管部门 江苏省。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 1958年4月10日,徐州市有关部门拟出《关于成立徐州医学院专科学校的方案》(草案)。 1958年4月21日,拟出《关于成立徐州医学专科学校的修正草案》。草案中提出,医设医疗系,学制三年。 1958年4月21日,徐州医学专科学校筹备委员会成立。 1958年7月3日,徐州医学专科学校筹委会拟出《关于成立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的方案(草案)》。方案中提出,设医疗系本科,学制五年。筹建事宜,由原医专筹委会办理。 1958年7月15日,经江苏省委批准,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正式成立。学校临时校址在徐州市三民街238 号(原医士助产学校旧址)。一幢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作为教研组用房及教室,另有数十间平房,用作办公室、图书馆、学生宿舍、伙房、食堂等。 1958年8月18日,江苏省人民委员会通知:“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管理单位为南京医学院、江苏省卫生厅。” 1958年9月1日,江苏省卫生厅发文通知,将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委托徐州专署领导。 1958年9月21日,学校1958级230名新生入学;9月23日,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举行开学典礼。结束了徐海地区(徐州、海州-即连云港)没有高等医学教育的历史。 新海连医学专科学校 1958年9月,经江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新建新海连医学专科学校,校址位于新海连市(今连云港)海州结核病院内。 1959年4月,因国民经济困难,按照经江苏省委批转的省高教厅党组“关于本省现有高等学校调整方案”,对高等医药院校进行了调整。决定将新海连医学专科学校并入南京第一医学院徐州分院。 1959年4月6日,徐州地委召集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党委正副书记及新海连医学专科学校领导人开会,讨论两校合并问题,并成立了并校委员会。 1959年4月24日,新海连医学专科学校并入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 1959年4月25日、26日,新海连医学专科学校学生50名和15名教职工于先后由新海连市(连云港)迁往徐州,并暂编为58级的一个班。各开课教研组根据“先教学,后一般;先跟上,后补齐”的原则,较妥善地解决并校医专学生的教学问题。 徐州医学院 1960年8月10日,经江苏省委批准,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正式更名为徐州医学院。 1961年11月,学校由临时校址(三民街南首)迁入新校区(淮海西路84号)。 1971年2月8日,江苏省卫生厅同意学校开展中药麻醉的研究工作并拨款。 1980年7月16日, 省卫生厅批复,同意学校建立生物化学研究室和寄生虫学研究室。 1983年12月,学校向省高教局首次提出在徐医创办麻醉学专业的申请。 1985年7月,学校首次招收生物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麻醉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始举办硕士研究生教育。 主校区 1987年9月3日,学校正式成立麻醉学系,下属六个教研室。 1991年12月20日,学校在徐州市、淮阴(淮安)市、连云港市等地的8所医院正式挂牌“徐州医学院教学医院”。 1995年3月31日,麻醉学、生物化学两个省级重点学科的揭牌仪式在学校举行。 1996年开始,学校相继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大连医科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 1996年7月,徐州医学院与中国医科大学联合培养的首届麻醉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 2000年1月8日,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成为徐州医学院附属连云港医院。 2000年4月13日,省教委、徐州市人民政府在学术报告厅召开会议,宣布省政府关于将徐州卫校并入医学院的批复(苏政复〔2000〕67号)和省教委关于将卫校并入徐医的通知(苏教计〔2000〕84号)。 2000年5月11日,学校决定成立徐州医学院分院和徐州医学院中专部,分院和中专部均为正处级建制。 2000年10月17日,淮阴(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成为徐州医学院附属淮阴医院。 2000年12月4日,江苏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和江苏省教育厅联合发文(苏计社发(2000)517号),批复学校关于申请校区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同意学校按现代教学要求,在徐州市铜山路南侧、徐州医学院分院以东地块扩建学校校区。 2001年3月6日,经卫生部批准,全国麻醉学专业命题基地在学校设立。 2001年5月10日,解放军第97医院成为徐州医学院附属淮海医院。 2002年3月15日,省教育厅正式批复(〔2000〕49号),同意学校与徐州市东方专修学院合作,举办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华方学院。9月6日,学校发文决定成立华方学院,任命梁平同志为首任党支部书记(正处级)、孔庆兖同志为首任院长(正处级)。 2003年2月16日,新校区建设项目正式开工,总建筑面积约27000平方米。 2003年2月27日,中国医科大学在学校建立麻醉学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站并举行揭牌仪式。 2003年9月10日,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成为徐州医学院附属徐州市立医院。 2004年3月25日,徐州医学院附属连云港临床学院成立。 2005年2月,学校新校区一期工程全面投入使用,新校区为主校区,淮海西路校区为西校区,原在东校区的成人教育学院迁至主校区,东校区不再办学。3月14日,学校党委根据校区功能的转移,决定撤销分院建制,同时撤销分院党工委。 2005年12月,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05年12月21日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同意徐州医学院接受徐州铁路医院的批复》(苏教财〔2005〕43号)文件精神,经与徐州市人民政府充分协商,学校正式接办徐州铁路医院并将徐州铁路医院更名为徐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正处级建制)。 2009年3月,学校“申报博士点”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该校通过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2009年4月18日,学校在吴江市人民医院举行教学医院揭牌;4月21日,学校举行徐州医学院盐城临床学院签字仪式。 2010年9月23日,徐州医学院附属徐州口腔医院挂牌仪式在徐州市口腔医院隆重举行。 2010年11月15日,学校与宿迁市卫生局举行对宿迁市人民医院进行联合办院暨共建徐州医学院附属宿迁医院签字仪式。 2011年3月7日,徐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学校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科技产业园建设规划,这是学校建设教学科研型医科大学迈出的重要一步。 2011年3月8日,徐州医学院附属徐州妇幼保健院揭牌庆典仪式在徐州市妇幼保健院举行。3月10日,徐州医学院江阴临床学院揭牌仪式在江阴市人民医院举行。11月1日,学校举行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作为徐州医学院附属徐州东方医院签约仪式。 2011年11月1日,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博士后工作站与南京医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联合培养博士后签约仪式在学校举行。 2012年12月18日,徐州医科大学与邳州市政府共建徐州医学院附属邳州医院签约仪式在邳州市人民医院举行。 2013年,徐州医科大学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徐州医科大学 市校共建徐州医科大学签订仪式 2015年5月17日,徐州市政府与徐州医学院签署共建“徐州医科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15年6月学校参加省政府组织的江苏省高校设置工作答辩会议,学校办学历史、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认可。 2015年7月26日,江苏省政府正式行文商请教育部同意该校更名为徐州医科大学。 2015年9月15日,学校接受全国高校设置委员会专家组进校考察。 2015年10月16日,学校更名工作在全国高校设置委员会六届五次会议高票通过。 学校更名文件(4 2015年9月,教育部根据《关于“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的部署和要求,审批设置2015年中东部地区本科学校,同时审批部分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民办本科学校。其中,徐州医学院拟更名为徐州医科大学。[3] 2016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2016年教育部拟批准设置高等学校的公示》,徐州医学院拟更名徐州医科大学。[4] 2016年3月1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同意徐州医学院更名为徐州医科大学的函》。[5] 2016年3月2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了《省政府关于徐州医学院更名为徐州医科大学的通知》。[5] 2016年4月6日,徐州医学院正式更名为徐州医科大学。[6] 徐州医科大学办学条件 徐州医科大学院系设置 据2016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徐州医科大学设有20个院系(部)和14所附属医院、24个本科专业,涵盖了医、理、工、管4个专业门类。[1]
徐州医科大学师资力量 据2016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徐州医科大学拥有教职工有5000余人(含直属附院),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近700人,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和“双创团队”8个,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2人,江苏特聘教授6人,江苏特聘医学专家3人,入选省“双创计划”、省“333”工程、“六大人才高峰”等各类人才项目近200人次。[1]
长江学者 曹君利[17] 江苏省双创人才 曹君利、张延平[18] 江苏特聘教授 高灿、花放、[19]杨晶、乔建林、李安安、张道永[20] 江苏特聘医学专家 张仲荣[21]、潘振强[22]、费沛文[23] 徐州医科大学教学建设 据2016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徐州医科大学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4项,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省级特色(品牌)专业6个,“十二五”高校重点专业(类)4个,省级精品课程9门,江苏省重点教材和精品教材(立项)17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11个;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是教育部本科教育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单位。[1] 国家级特色专业 麻醉学、药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24] 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25] 省级品牌特色专业 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学、药学、护理学、麻醉学[26]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麻醉学专业人才培养创新[24]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 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3+2”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24] 省级实验示范中心
省级精品课程 麻醉药理学、麻醉解剖学、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人体生理学、病原生物学、临床麻醉学、临床药理学、医学统计学、人体生理学[28] 徐州医科大学学科建设 据2016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徐州医科大学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培育点1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优势学科群1个,“十二五”高校重点专业4个,省级医学重点学科和重点临床专科19个,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1个,获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建设项目23项。拥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临床医学、药学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具有硕士研究生推免权,并设有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临床医学学科esi排名全球前1%。[2] 徐州医科大学在全国率先创设麻醉学本科专业,并建成为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麻醉学教学团队是“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麻醉学教学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麻醉学学科先后被命名为江苏省重点学科、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和江苏省“135工程”重点学科,是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职称考试麻醉学专业命题基地,全国高等教育学会麻醉学教育研究会、江苏省麻醉研究所均挂靠在徐州医科大学。学校主办的《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原《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学校因此被誉为“中国麻醉学人才培养的摇篮”。[2] 博士后流动站 麻醉学、生物学[29] 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培育点 麻醉学 省级重点学科 麻醉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30] 一级学科博士点 临床医学、生物学[31] 一级学科硕士点 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32]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徐州医科大学国际交流 徐州医科大学 据2016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徐州医科大学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新加坡国立大学、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韩国延世大学、英国伦敦大学药学院等三十多所海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韩国乙支大学等一流高校建立师资培训基地,为合作办学、师生交换互访和科研交流共享等领域提供平台。此外,学校定期主办(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对外交流范围和学术影响进一步扩大。[1] 徐州医科大学学术研究 徐州医科大学科研成果 据2016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3项;发表sci、ei等收录论文近千篇,其中在美国科学院刊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25项。[2]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新靶点的研究(负责人:张光毅)[37]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静脉系统梗塞——高亚性疾病(voh)综合介入治疗(负责人:祖茂衡)[37-38]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glur6信号模块介导脑中风jnk通路的激活和调控及作用的研究(负责人:张光毅)[38] 徐州医科大学科研机构 据2016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徐州医科大学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平台5个,省级研究所10个,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1][39] 国家级科研基地
省、市级科研基地一览表
校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建设点
徐州医科大学学术资源 学术期刊 《徐州医学院学报》创刊于1979年,该刊在省、市及全国举行的各种评比中连连获奖,特别是2004年获得教育部科技司颁发的“优秀出版质量奖”,2005年获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颁发的“高校科技期刊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该刊为国家科技部确定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首批进入《中国科技期刊(光盘版)》的成员期刊,并为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以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等收录。多次在教育部及教育厅组织的期刊评比中获奖。[41] 图书馆藏 据2016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徐州医科大学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35.5万册、电子图书约45.6万册;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2个,收录9000余种中文期刊;优秀博硕士论文数据库1个;外文全文期刊数据库3个,收录外文期刊总数8201种,其中50%为自然科学期刊,其中医学期刊1774种。二次文献数据库3个,自建馆藏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该校硕士论文数据库和随书光盘数据库。自建视听网站,收藏医学视听教材1200余种,外文英语视听教材近万个教学单元,网上资源24小时开放。[42] 徐州医科大学校园文化 徐州医科大学校训 以德载医,博学创新 徐州医科大学校徽 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近代著名教育家唐文治老先生也有一句教育名言:“欲成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徐州医学院的校训“以德载医,博学创新”中的“以德载医”,就蕴含了 “一等学问必先砥砺一等品行”这个道理。学会做人是根本。其次要学会如何做有用的人,学好本领,将来用医学知识回报社会;然后是学会做成功的人。 元代著名学者许明奎的 《劝忍百箴》篇中格言:“立身百行,以学为基。”中国古代还有一句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尤其是医学专业知识更新迅速,从事医疗卫生职业更需要保持终身学习。徐州医学院的校训“以德载医,博学创新”中的“博学创新”,就饱含了“学以致业”的道理。[43] 徐州医科大学校歌 徐海大地故黄河畔汇聚着一代青年 救死扶伤 报效祖国 我们重任在肩在肩 艰苦奋斗 团结进取 我们的传统 勤奋严谨 求实创新 我们牢记心间啊 啊 在这飞翔的时代 我们将红火的青春无私地奉献 无私的奉献 无私的奉献徐 海大地故黄河畔汇聚着一代青年。类别 公立大学 知名校友 曹君利、王英伟、王效民、耿道颖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