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毕业证样本图片muw
时间:2019-06-28 08:14 浏览:次
65个 硕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个 博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 博士后 科研流动站5个 国家重点学科 二级学科2个 院系设置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理学院等24个学院 校 训 美美与共,知行合一 校庆日 6月11日 地 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 院校代码 10052 知名校友 铁木尔·达瓦买提、宋祖英、韩庚、吉杰、乌兰图雅、何伟、宋佳玲等。简 称 中央民大 创办时间 1941年(辛巳年)9月 类 别 公立大学 类 型 民族类 属 性 全国重点大学 211工程(1999年入选) 省部共建大学(2002年入选) 985工程(2004年入选)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入选) 属性 全国重点大学 211工程(1999年入选) 省部共建大学(2002年入选) 985工程(2004年入选)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入选)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2017年入选)。属性 全国重点大学|211工程(1999年入选) |省部共建大学(2002年入选) |985工程(2004年入选)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入选) 主管部门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类别 公立大学 知名校友 铁木尔·达瓦买提、宋祖英、韩庚、吉杰、乌兰图雅、何伟、宋佳玲等。中央民族学院 中央民族大学前身是1941年9月在延安建立的民族学院。延安民族学院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从事民族工作的汉族干部为主要任务。 中央民族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1949年12月毛泽东根据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共同纲领及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做出了培养大批少数民族干部的指示。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北京建立一所新型大学——中央民族学院,抽调了一批当年在延安民族学院工作过的同志进行建院筹备工作。同年11月,周恩来总理主持政务院第60次政务会议,批准了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提出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和《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2] 1951年6月11日,中央民族学院正式开学。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在开学典礼上做了重要讲话。 1950年6月至1951年底,学校的校址暂设在城内国子监,有教职工280多人,军政干部班、藏语文班两个训练班的学员260多人。 中央民族大学(21 1952年至1966年5月,学校开始正规化办学并逐步发展成为一所文科高等学校。1952年,国家进行院、系调整时,把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东语系的部分专业和北京大学的前身燕京大学的社会学系,调整到中央民族学院,校址从国子监迁到了西郊白石桥附近。之后陆续建立了民语系、历史系、政治系、艺术系、汉语系、研究部、预科部等教学科研单位。中央民委参事室也并到中央民族学院。 1966年6月至1978年8月,“文革”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1978年2月,学校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1993年11月30日,经国家教委批准,中央民族学院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为学校题写了新校名。 1999年,学校确定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2002年6月,国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重点共建中央民族大学的协议》。 2004年,学校成为“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2012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中央民族大学建设新校区,在北京市丰台区王佐镇青龙湖地区征地1206亩建设新校区。[3] 2010年,学校成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首批试点高校。[4] 2013年9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 2015年2月,丰台区教委、附属中学、丰台区王佐镇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实验学校。9月,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陵水分校正式落成。10月,国家民委和教育部决定共建中央民族大学。[5] 2017年9月,中央民族大学入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10月24日,国家民委与海南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中央民族大学海南校区战略合作协议。[6] 中央民族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办学条件 中央民族大学院系设置 截至2018年10月,学校有24个学院,有覆盖10个学科门类的65个本科专业,其中文史哲教类专业16个,经管法类专业17个,理工类专业19个,艺术类专业12个。[1]
中央民族大学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10月,学校有教职工总数为1834人,其中专任教师1114人,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64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7.5%;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高层次人才63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1人。[1] 国家级教学团队:民族学教学团队(杨圣敏,2009)[8]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民族舞蹈教育教师团队(马云霞)[9] 国家级教学名师:金炳镐、杨圣敏 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麻国庆 教育部“高校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杨圣敏 北京市教学名师:杨宗丽、曹立波[10]、苏玉成[11]、王远新[12]、周宜君、戴庆厦、李俊清等
中央民族大学教学建设 截至2018年10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精品课程公开课1门,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9门,北京市特色专业5个,北京市精品课程11门,5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 国家级特色专业: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宗教学、舞蹈学、历史学、艺术设计、音乐学、生态学、行政管理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14] 国家级精品课程:《宗教学导论》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国少数民族神话赏析》《影像中的人类学》[15] 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历史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教育部精品课程公开课:《中国古代妇女史》[16] 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神话与人类》《影像中的人类学》《民族学、人类学理论研究十二讲》《唐史五讲(1~5讲)》《中国民族志·南方篇(1~6讲)》等 北京市实验教学中心:电子工程实验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民族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光电工程实验教学中心[17]等 中央民族大学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10月,学校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专业硕士学位点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包含培育)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一级5个、二级17个,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1个。[1]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哲学、社会学[18] 学位授予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民族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历史学、数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美术学、音乐舞蹈学、中国史、考古学、世界史、统计学、生态学、软件工程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法律、公共管理、工商管理、艺术、汉语国际教育、教育、社会工作、文物与博物馆[19] 重点学科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民族学[20] 国家级重点学科二级学科: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一级学科:中国史、社会学、哲学 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二级学科:美术学、企业管理、环境科学、区域经济学 北京市重点学科一级学科:民族学 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中国少数民族医药文化学 北京市重点学科二级学科: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门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宗教学、生态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人类学、民俗学、中国少数民族医药文化学[21] 学科评估 2017年,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学校学科评估结果为:
中央民族大学合作交流 截至2018年10月,学校与4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包括美国耶鲁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荷兰莱顿大学等30所大学,学校对口支援怀化学院,与云南民族大学对口支援普洱学院。[23-24] 中央民族大学学术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机构 截至2018年10月,学校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1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近40个省部级设立或委托建设的科研平台。[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国家民委-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研究中心 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发展中国家社会文化研究中心、拉丁美洲社会文化研究中心、缅甸研究中心、中南半岛经济研究中心、蒙古国教育研究中心[25] 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重点研究基地:少数民族数学与理科教育重点研究基地 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食品环境与健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中纺粮油集团共同建设)[26] 中央民族大学科研成果 2017年,学校获3项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获批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总经费额度634万元。[27-28]学校共有16个项目获得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其中面上项目12项,青年基金项目4项,资助总经费743.1万元。[29]全年共获批国家级项目71项,省部级项目85项,其他纵向项目4项,横向项目13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6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20项,其中获重大专项1项,各类项目立项金额达3400余万元。[30] 2018年,学校共获批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46项,其中重点项目4项,一般项目32项,青年项目10项。[31] 2013年,学校获教育部六项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32]
中央民族大学学术资源 图书馆藏 ,截至2018年10月,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有各类图书和电子图书480万余册,馆藏古籍图书25万余册,包括宋、元、明、清各种善本1400余种。图书馆有电子图书176万余册,中文期刊、中西文学术会议论文、研究生学位论文等全文数据库101个及西文期刊原文传递平台(nstl)。[1] 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3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全国民族地区和北京市“名刊”:是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和首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也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2003年起,期刊在“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2007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十佳学报。 《民族教育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认定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为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的刊物。 《中国民族美术》期刊共设立五大内容版块,分别为“原生态与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民族艺术家”“视点与争鸣”“民族美术教育”“民族博物”,涉及绘画、摄影、建筑、雕塑、设计、美术教育、工艺美术等多个学科,以及民族学、艺术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多个领域。[33] 中央民族大学文化传统 中央民族大学学校标识 校徽 中央民族大学校徽 释义:标志设计整体为圆环形,象征着学校功德圆满、学业圆满。 校徽设计整体色调统一和谐,暗蓝色低调沉稳,又不失大气之度。蓝色代表沉着、理智、博大的胸怀。标志的外形同样是采用环形的形式来进行表现,庄重,符合中央民族大学的文化气质。 校徽采用“民大”的字体加以变形,线条粗壮有力,尖角圆角有机结合,刚柔并进。整体上看犹如一本翻开的书的形状,将文字与图形巧妙结合。完美地将其内在与外在的文化素养呈现出来。也突出了“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的校训,同时完整地体现了该校的办学宗旨、定位和特色,以及该校的大学文化特质和治学理念。 校徽整体结构清晰明了,主体突出,从这点上看,也进一步的暗示了其学校发展以文科专业为主体、以民族学科为特色,并综合发展文、理、工、艺、管等专业。[34] 校旗 学校校旗为红底黄字,左上角印徽志,中间印学校全名。[34] 中央民族大学精神文化 校训 美美与共,知行合一 释义:“美美与共”一词出自该校已故名誉校长费孝通教授关于文化自觉的著名论述,意为不同民族间要相互尊重、欣赏和赞美对方文化; “知行合一”一词则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认识论命题,现今多用于表达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强调“知”与“行”的辩证统一。“ 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的核心思想为“人与人和,知与行合”;校训较完整地体现了该校的办学宗旨、定位和特色,突出了该校的大学文化特质和治学理念。[34] 校训 校庆日 学校校庆日为每年的6月11日。[34] 中央民族大学学校领导 中央民族大学现任领导
中央民族大学历任领导
中央民族大学知名校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