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林业大学毕业证样本及介绍
时间:2019-05-06 13:34 浏览:次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2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95个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1个 博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8个 博士后 科研流动站9个 科研工作站1个 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3个 二级学科11个 院系设置 17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 校 训 学参天地,德合自然 校 歌 《前进,东北林业大学》 校庆日 7月10日 地 址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和兴路26号 院校代码 10225 知名校友 万钢、张毅、高岩等。简 称 东北林大 创办时间 1952年10月 类 别 公立大学 类 型 林业类 属 性 全国重点大学 省部共建高校 211工程(2005年入选)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年入选)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入选) 属性 全国重点大学 省部共建高校 211工程(2005年入选)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年入选)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入选)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4年入选)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 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现任领导 现任书记:张志坤 现任校长:李斌。类别 公立大学 知名校友 万钢、张毅、高岩等。属性 全国重点大学|省部共建高校|211工程(2005年入选)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年入选)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入选) 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东北林学院 东北林业大学 1952年10月,东北人民政府公布成立东北林学院的决定,在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和东北农学院森林系基础上建立成立,同时将黑龙江农业专科学校森林科并入,暂与东北农学院合署。 1956年5月1日,教育部、林业部联合通知,决定东北林学院独立建校,并划归林业部主管。 1958年2月,建立凉水林场。10月,带岭分院正式成立。 1962年,东北林学院(大专部)并入牡丹江林业学校(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1964年,经林业部批准,吉林林业工程学院(部分)并入东北林学院。 1968年10月,各系师生上山搞"政治野营",迁往带岭林区,林学系去美溪、大丰林业局,采运系去凉水林场,水利系去南岔林业局,机械系去翠兰林业局,道路去友好、双子河林业局参加劳动。同时并入带岭林业干部学院,领导关系下放给黑龙江省。 1970年,大批教师和干部下乡插队,连续7年没有正式招生。 1973年6月,在农林部的建议下,省决定东北林学院迁回哈尔滨办学。同年7月10日,迁回哈尔滨原址。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3] 东北林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风景(9 1985年8月,林业部林教字335号文批准该校改为东北林业大学。 1992年2月,经林业部批准该校原林业工程勘察设计所更名为东林大工程勘察设计院。 1996年11月,林业部批准了该校“211工程”部门预审。 2005年10月,经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教育部批准,学校成为 “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 2010年11月,教育部和国家林业局共建东北林业大学。 2011年,学校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10月,学校入选国家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2年3月,教育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东北林业大学。 2014年10月,学校入选国家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东北林业大学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3-4] 东北林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办学条件 东北林业大学院系设置 截至2018年3月,学校设有17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有63个本科专业。[1]
东北林业大学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3月,学校有教职员工25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余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新世纪百千万工程”人选5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1人,“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5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11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4人;有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2人,省级优秀教师8人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1人。[1] 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建章、李坚 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祖元刚、王政权、杨传平、胡海清[6] 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马建章、杨传平 省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肖向红、马建章、宋冶、严善春、杨传平、郭明辉、邹红菲、张伟、吕洁华、岳桦、程瑞香、玉龙、迟德富[7]
东北林业大学教学建设 截至2018年3月,学校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5门,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1] 国家级特色专业:林学、森林保护、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木材科学与工程、林产化工、园林、森林工程、农林经济管理和生物技术 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拔尖创新型):林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林产化工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林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森林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野生动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森林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野生动物虚拟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交通运输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园林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动物生理学》《保护生物学》《木材学》《资源昆虫学》《毛皮学》[10]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室内花卉与装饰》《木材与人类生活》《森林与人类》《走进毛发世界》《动物与中国文化》[11]
东北林业大学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3月,学校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1个种类32个领域的专业学位硕士点;2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3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2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培育)学科,1个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7个黑龙江省重点一级学科。[1]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林学、林业工程、生物学、机械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生态学、风景园林学、交通运输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程咨询设计研究院[13] 重点学科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林业工程、林学[4] 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和林产品加工产业
学位授予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生态学、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林业工程、风景园林学、农林经济管理、林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数学、化学、统计学、光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软件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畜牧学、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15] 学科评估 2017年,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学校学科评估结果为:
东北林业大学学校荣誉 截至2018年3月,学校连续15年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称号,1999年至今连续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标兵,2011年、2014年和2017年连续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三育人”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绿化模范单位、黑龙江省“十佳和谐校园”、黑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先进集体、全省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军警民共建共育先进集体、黑龙江省学生工作先进集体,18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1] 东北林业大学学术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科研机构 截至2018年3月,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4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5个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有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林业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国家林业局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1个省生物质能技术中试基地,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省级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研发推广中心,1个省级智库;另有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检测中心、国家林业局木工机械检测站等60个研究检测机构。[1] 主实验室(11 国家重点实验室: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黑龙江帽儿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生物资源生态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森林植物生态学重点实验室、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东北油田盐碱植被恢复与重建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林业生物制剂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木材科学与工程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东北森林资源培育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森林病虫害生物学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国家林业局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猫科动物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红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林业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红松国家林业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北乡土树种国家林业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野生动物保护及利用国家林业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林业局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黑龙江漠河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国家林业局)、黑龙江三江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国家林业局)、黑龙江凉水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国家林业局) 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木质资源材料科学与技术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阻燃材料制备与分子设计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油田工业区生态恢复与治理研究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森林持续经营与环境微生物工程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林木遗传育种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林业智能装备黑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 黑龙江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研究所[17] 东北林业大学科研成果 截至2018年3月,“十一五”以来,学校获得各级科研成果奖励780多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中国林学会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31项、部省级奖励260项(其中一等奖31项),获得授权专利1600余件。[1]
东北林业大学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8年底,东北林业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总量361.8万册(含院系资料室和各个分馆),其中纸版图书232.8万册,电子图书129万册,中外文数字资源122个。形成了以林业为特色,侧重森林植物、森林生态、森林工程、森林保护、生物科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木材科学与技术等学科,农、理、工、经、管、文、法相结合的学科内容齐全、文献类型丰富的资源体系,是中国国内林业文献信息收藏最完整的图书馆之一,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出版物指定收藏馆,是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和中国林业知识产权信息中心。[19] 博物馆藏 截至2018年7月,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展区有化石标本、腊叶植物标本、动物标本、昆虫标本、岩石标本、文物标本等珍贵实物近3000件,包括1亿5千万年以上的硅化木、古鱼化石和华南虎标本等。[20]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毛皮标本室以木头本色为装饰,与毛皮相互映衬,有150多种珍稀濒危动物的1700多件毛皮标本,囊括了所有中国产的珍贵毛皮,包括猫科、灵猫科、鼬科、犬科的所有物种。有大熊猫、金丝猴、长臂猿等罕见标本。 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 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5 《林业研究》(英文版)(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在被18个国际文献数据库(biosis、chemicalabstract、abstractjournal of viniti等)收录的基础上,《林业研究》(英文版)自2013年第1期起,被评价性数据库--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search)和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science edition所收录。[21] 《森林工程》主要反映森林资源建设与保护、森工产品加工与利用、森工企业管理、森工技术、森林工程机械设备、森工土木建筑等方面的科技成果、科技动态、林业建设方针政策、生产管理与技术经验、学术研究、技术革新与技术引进等内容。 《植物研究》由中国植物学界专家周以良担任主编,是中国植物界创刊最早的期刊之一,为植物学研究科研成果展示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野生动物》是中国唯一一份关于野生动物科普宣传与保护管理相结合、以科普宣传为主的国家级杂志。 《中国林业经济》是中国林业经济学会、东北林业大学主办的全国性林业经济管理方面的杂志。 《绿色财会》杂志由中国会计学会林业分会和东北林业大学主办,是全国性财会专业指导性刊物,1986年创刊。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是中国首届、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是“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被中国国内外几十种重要文摘杂志和数据库收录。[22] 东北林业大学合作交流 截至2018年3月,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先后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学校每年有近200位来自欧美和亚洲发达国家与中国港澳台地区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合作研究和访问考察;每年派出120多位教师赴国外攻读学位、进修访问和科研合作;学校与美国、法国、芬兰、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友好学校开展学生交流项目,选派学生通过国家公派渠道赴国(境)外攻读学位。[1] 东北林业大学文化传统 东北林业大学学校标识 校徽 校徽 学校的校标为绿色中英文校名与绿色f型图案的组合,f代表林木的英文缩写,绿色洋溢生机活力,代表学校的林业特色。[23] 校旗 校旗 绿色旗面与白色森林、地球和书本的组合。[24] 东北林业大学精神文化 校训 学参天地,德合自然[23] 东林精神 团结拼搏,自我激励,发挥优势,争创一流 校庆日 学校确定每年的7月10日为校庆日。[24] 校歌
东北林业大学现任领导
东北林业大学杰出校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