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大学毕业证样子/图片图片由求职必备网搜集整理发布,毕业证样本有多处防伪标识。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院校简介: 学校始于1958年创建的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1978年升格为马鞍山钢铁学院,是华东地区钢铁行业唯一一所本科院校,1985年更名华东冶金学院,隶属冶金工业部;1998年划转安徽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0年华东冶金学院与安徽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坐落于安徽省马鞍山市,是一所具有行业特色、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由科学技术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联动支持建设,是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实施高校、全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试点单位、全国来华留学质量认证试点院校,具有海外招收留学生、推荐免试研究生、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资格。[1-2]。截至2018年10月,学校有佳山、秀山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555.15亩,校舍建筑面积91.57万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212万册、数据库133个;设有17个教学院部,78个本科专业、2个专科专业,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1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21个;有教职工2029人,全日制本科生21749人,各类研究生2792人,留学生380人,宝钢大专班学生211人,各类继续教育在籍学生5286人。[3]。属性 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1年)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2013年)
|省部联动支持高校(2016年)
|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 主管部门 安徽省。类别 公办大学华东冶金学院 1958年9月,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创办,实行安徽省冶金厅与马鞍山 马鞍山钢铁学院(9 市双重领导的领导体制。 1960年5月,经安徽省委批准,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更名为马鞍山钢铁专科学校。 1961年,铜官山有色金属专科学校并入(前铜官山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创办于1958年;1960年更名为铜官山有色金属专科学校)。 1962年9月,学校划归马钢公司,实行冶金部与马钢公司双重领导的领导体制。同年12月,按冶金部通知,更名为马鞍山钢铁学校。 1971年1月,按冶金部通知复更名为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 华东冶金学院(9 1977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改建为马鞍山钢铁学院,实行安徽省与冶金部双重领导,以省为主的领导体制。 1985年11月,经冶金部批准,马鞍山钢铁学院更名为华东冶金学院。 1998年10月,华东冶金学院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4] 安徽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1978年3月,经安徽省委批准,安徽师范大学马鞍山市专科班创办。 1979年10月,经省委批准,改建为安徽师范大学马鞍山专科学校, 安徽商业高等专科学校(9 实行省市双重领导,以市为主的领导体制。 1983年5月,经安徽省政府批准,原安徽师范大学马鞍山专科学校更名为马鞍山商业专科学校。 1992年7月,经安徽省政府批准,1984年5月组建的原马鞍山联合大学并入原马鞍山商业专科学校。 1993年6月,根据国家教委通知,更名为安徽商业高等专科学校。[4] 安徽工业大学合并发展 2000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华东冶金学院合并安徽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更名为安徽工业大学。[4] 2008年,高职专科部分即安徽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独立,改建为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 2011年9月,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5] 2013年,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一期)。 2014年,入选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2016年,成为科技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联动支持高校。[6]9月,入选全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试点单位。[7] 2017年1月,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8] 2018年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9]10月,通过全国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认证。[2] 2019年2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1] 学校全景 安徽工业大学办学条件 安徽工业大学院系设置 截至2018年10月,学校设有17个教学院部,78个本科专业、2个专科专业,涵盖工、理、经、管、文、法、艺七大学科门类。[3] 安徽工业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 学院 | 专业名称 | 授予学位 | 学制 | 冶金工程学院 | 冶金工程 | 工学学士 | 四年 |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 工学学士 | 四年 | 矿物加工工程 | 工学学士 | 四年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工学学士 | 四年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金属材料工程 | 工学学士 | 四年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工学学士 | 四年 | 材料物理 | 工学学士 | 四年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工学学士 | 四年 | 焊接技术与工程 | 工学学士 | 四年 | 材料化学 | 工学学士 | 四年 | 化学与化工学院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工学学士 | 四年 | 应用化学 | 工学学士 | 四年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工学学士 | 四年 | 制药工程 | 工学学士 | 四年 | 化学生物学 | 理学学士 | 四年 | 能源化学工程 | 工学学士 | 四年 | 建筑工程学院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工学学士 | 四年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工学学士 | 四年 | 土木工程 | 工学学士 | 四年 | 安全工程 | 工学学士 | 四年 | 工程管理 | 工学学士 | 四年 | 建筑学 | 工学学士 | 五年 | 城乡规划 | 工学学士 | 五年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 工学学士 | 四年 | 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工学学士 | 四年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工学学士 | 四年 | 车辆工程 | 工学学士 | 四年 | 机械工程 | 工学学士 | 四年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自动化 | 工学学士 | 四年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工学学士 | 四年 | 通信工程 | 工学学士 | 四年 | 电子信息工程 | 工学学士 | 四年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工学学士 | 四年 |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 | 工学学士 | 四年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工学学士 | 四年 | 软件工程 | 工学学士 | 四年 | 网络工程 | 工学学士 | 四年 | 物联网工程 | 工学学士 | 四年 | 数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理学学士 | 四年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理学学士 | 四年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工学学士 | 四年 | 光源与照明 | 工学学士 | 四年 |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 工业工程 | 工学学士 | 四年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工学学士 | 四年 | 物流工程 | 工学学士 | 四年 | 工程造价 | 工学学士 | 四年 | 商学院 | 会计学 | 管理学学士 | 四年 | 财务管理 | 管理学学士 | 四年 | 工商管理 | 管理学学士 | 四年 | 市场营销 | 管理学学士 | 四年 | 人力资源管理 | 管理学学士 | 四年 | 旅游管理 | 管理学学士 | 四年 | 审计学 | 管理学学士 | 四年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经济学学士 | 四年 | 经济统计学 | 经济学学士 | 四年 | 金融学 | 经济学学士 | 四年 | 经济学 | 经济学学士 | 四年 | 经济与金融 | 经济学学士 | 四年 | 国际商务 | 管理学学士 | 四年 | 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办学) | 经济学学士 | 四年 | 会计学(中外合作办学) | 管理学学士 | 四年 | 互联网金融 | 经济学学士 | 四年 | 公共管理与法学院 | 法学 | 法学学士 | 四年 | 行政管理 | 管理学学士 | 四年 | 公共事业管理 | 管理学学士 | 四年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管理学学士 | 四年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 | 文学学士 | 四年 | 秘书学 | 文学学士 | 四年 | 翻译 | 文学学士 | 四年 | 能源与环境学院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工学学士 | 四年 | 环境工程 | 工学学士 | 四年 | 环保设备工程 | 工学学士 | 四年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工学学士 | 四年 | 艺术与设计学院 | 工业设计 | 工学学士 | 四年 | 产品设计 | 艺术学学士 | 四年 | 环境设计 | 艺术学学士 | 四年 | 视觉传达设计 | 艺术学学士 | 四年 | 数字媒体艺术 | 艺术学学士 | 四年 | 公共艺术 | 艺术学学士 | 四年 | 体育部 | 体育经济与管理 | 管理学学士 | 四年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 | ----- | 工程实践与创新教育中心 (创新教育学院) | -------------- | ------- | -----[10] |
安徽工业大学专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 | | | 学院 | 专业名称 | 学科门类 | 学制 | 备注 | 冶金工程学院 | 冶金技术 | 工学 | 三年 | 2016变更为黑色冶金技术 | 金属压力加工 | 工学 | 三年 | --------- | 黑色冶金技术 | 工学 | 三年 | ---------[10] |
安徽工业大学学科建设 学科设置 截至2018年10月,学校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1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21个;安徽省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安徽省重点学科12个。[3]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冶金工程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马克思主义理论、设计学、化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光学工程[11]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会计(mpacc)、法律、工程、金融、应用统计、翻译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建筑与土木工程、动力工程、工业工程、物流工程、项目管理、工业设计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化学工程、材料工程、冶金工程、法律(法学)、法律(非法学)等[12] 安徽省世界一流建设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安徽省重点学科:材料加工工程、钢铁冶金、化学工艺、会计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数量经济学、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学、热能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应用化学、环境工程[13] 学科评估 截至2018年10月,学校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3个学科居全球esi排名前1%。[3] 学校全景 安徽工业大学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10月,学校共有教职工202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22人、副高级职称46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97人;有省级教学团队14个。[3] 截至2017年11月,学校拥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1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30人、安徽省百人计划人选2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15人、安徽省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人选5人、省级及以上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省级教学名师19人、省级教坛新秀26人;省级名师工作室7个、省级高校高端人才团队5个;博士生导师32人、硕士生导师434人。[14]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郑俊[15]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何孝军、张千峰、段泰轲[16] 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王先柱[17] 安徽省教学名师:龙世刚、洪乃刚、曹天守、方庆琯、邱支振、陈松林、余晓流、崔平、冷护基、秦锋、王建军、张捍东等[18] 安徽省教坛新秀:佘慧莉、冯建有、吴金南、刘玉琳等[19] | | | 安徽省教学团队一览表 | | | | 教学团队名称 | 负责人 | 立项年份 | 工程力学教学团队 | 王彪 | 2008 | 电气与自动化教学团队 | 李明河 | 2008 | 化工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 水恒福 | 2010 | 应用经济学教学团队 | 李致平 | 2010 | 会计学教学团队 | 林钟高 | 2012 |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团队 | 秦锋 | 2012 | 理论经济学教学团队 | 洪功翔 | 2014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教学团队 | 黄志甲 | 2014 | 无机化学教学团队 | 魏先文 | 2015 |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教学团队 | 余晓流 | 2015 | 炼铁教学团队 | 龙红明 | 2016 | 金属材料学教学团队 | 斯松华 | 2016[14] | 能源与动力工程教学团队 | 陈光 | 2017 | 运筹学教学团队 | 岳朝龙 | 2017[20] |
安徽工业大学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18年10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各1项,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7个,新工科建设项目2项;有安徽省特色专业13个、安徽省品牌专业2个、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9个、安徽省振兴计划新专业建设项目9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专业8个。[3] 国家级特色专业:冶金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冶金工程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大学生创新能力开发[21]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物流工程[22]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安徽工业大学——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3] 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冶金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 地方高校“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面向智能时代的普通高校工科人才多方协同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协同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协同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学校风光(14 “新工科”专业改革 类项目:面向新经济的冶金 面向新经济的冶金 面向新经济的冶金 -材料专业链群改造升 材料专业链群改造升 材料专业链群改造升 材料专业链群改造升 级的机制探索与实践 的机制探索与实践 的机制探索与实践[9] 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专业:冶金工程、安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环境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24] 安徽省特色专业:焊接技术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环境工程、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政管理、会计学、视觉传达设计、工业工程、物流工程 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金属材料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网络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统计学、经济学、工业设计、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 安徽省振兴计划新专业建设项目: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学、物联网工程、光源与照明、焊接技术与工程、环保设备工程、国际商务、工程造价 安徽省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自动化、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物流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25] 安徽省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 安徽省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安工大——马钢自动化公司实践教育基地、安徽工业大学马鞍山市宏达保温材料有限公司实践教育基地、安工大——安得物流实践教育基地、安工大——湖滨机械厂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 安徽省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冶金工程教学实验中心、经管类实践实训中心、综合化学实验示范中心、惊天液压示范实习实训中心 安徽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心:化工过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筑工程类虚拟环境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4][20][26] | | 安徽省精品课程一览表(2012—2017) | | | 立项年份 | 项目类别 |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2012 | 精品视频公开课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 王军 | 2012 | 精品视频公开课 | 传热与节能 | 陈光 | 2012 | 精品视频公开课 | 地理经济学前沿理论及其应用 | 李致平 | 2012 | 精品视频公开课 | 国际金融学 | 刘立平 | 2012 | 精品资源共享课 | 经济分析与sas | 岳朝龙 | 2012 | 精品资源共享课 | 无机化学 | 魏先文 | 2012 | 精品资源共享课 | 工程力学 | 王彪 | 2012 | 精品资源共享课 | 高等数学 | 陈松林 | 2012 | 精品资源共享课 | 英语语音 | 曹瑞斓 | 2013 | 精品资源共享课 | 材料物理性能 | 童六牛 | 2013 | 精品资源共享课 | 机械制图 | 王全先 | 2013 | 精品资源共享课 | c语言及程序设计 | 王小林 | 2013 | 精品资源共享课 | 工程热力学 | 邹琳江 | 2013 | 精品资源共享课 | 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 | 李文科 | 2014 | 精品资源共享课 | 粉体工程与设备 | 樊传刚 | 2014 | 精品资源共享课 | 煤加工工艺学 | 崔平 | 2014 | 精品资源共享课 | 工程图学(非机械类) | 仝基斌 | 2014 | 精品资源共享课 | 财务管理原理 | 章铁生 | 2014 | 精品资源共享课 | 企业管理 | 刘芳 | 2016 |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 材料力学性能 | 裴立宅 | 2016 |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 工程化学 | 伊廷锋 | 2016 |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 嵌入式系统及应用 | 马小陆 | 2016 |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 线性代数 | 范爱华 | 2016 |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方勇 | 2017 | 精品开放课程 | 离散数学 | 汪小燕 | 2017 | 精品开放课程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汪忠志 | 2017 | 精品开放课程 | 市场营销学 | 李德俊 | 2017 | 精品开放课程 | 耐火材料工艺学 | 冒爱琴 | 2017 | 精品开放课程 | 形势与政策 | 高敏[26] |
教学成果 2013——2017年,学校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奖获得国际大赛一、二、三等奖9项,全国“挑战杯”、“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冶金创新创意”、“炼钢”、“金相”大赛特等奖7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21项。[27] | | | 部分教学成果获奖项目 | | | | 项目名称 | 奖项名称 | 获得年份 | “三步法”:一般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之路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2014年 | 冶金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 | 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 2015年 | 材料类专业建设及实践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 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 2017年 | 赛训融合,探索“新工匠”人才培养路径 | 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 2017年 | 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 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 2015年 | 地方工科高校师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及学生能力培养实践 | 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 2016年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研究 | 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 2013年[28] |
安徽工业大学学术研究 安徽工业大学科研机构 截至2018年10月,学校建有24个国家及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0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设有安徽工业大学工程研究院;与中国钢研、宝武集团、马钢、莱钢、中天钢铁、西门子、深圳赛为、铜陵有色、海螺水泥、星马汽车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了42个联合研究中心。与地方政府共建了马鞍山、泰州、宣城、长丰工业技术研究院(中心)与和县化工产业发展研究院、信息技术研究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3] | | 平台类型 | 平台名称 |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国家发改委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工程研究中心 | 国家质量检验中心 | 国家钢铁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马鞍山) | 国家级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特殊服役环境的智能装备制造国家级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冶金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生物膜法水质净化及利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液压振动与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安徽省冶金工程与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 | 安徽省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重点实验室 | 安徽省金属材料与加工重点实验室 | 安徽省协同创新中心 | 冶金资源洁净高效利用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 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安徽省公司治理与运营研究中心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 安徽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研究中心 | 安徽省研究中心 | 分子工程与应用化学研究中心 | 皖江城市带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 安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研究中心 | 安徽省国际合作基地 | 安徽省现代表界面工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安徽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团队 | 冶金固废材料化利用新技术创新平台团队 | 智能控制与信息处理创新平台团队 | 机器人及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平台团队 | 煤洁净转化与清洁利用创新平台团队 | 面向高端制造/再制造的表面工程创新平台团队 | 安徽高校智库 | 安徽创新驱动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研究中心(安徽创新驱动发展研究院) | 安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 校级工程研究中心 | 安徽工业大学现代表界面工程研究中心 | 安徽工业大学生物化工研究中心 | 校级重点实验室 | 安徽工业大学煤转化与副产品深加工重点实验室 |
注:表中名单不全[29-31] 安徽工业大学科研成果 截至2018年10月,学校先后获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配煤炼焦新技术、焦炉自动化与节能环保技术、先进表面涂层技术、工业机器人研发及应用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实现了转化孵化,孵化企业10家,总注册资本1.6亿元;获“2017年支持制造强省建设资金拟支持项目”2项。 2013—2015年,学校教师发明专利授权数和综合创新能力连续三年居省属高校第一。 在“2017年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排行榜”上,学校位居省属高校第二、全省第十。 2017年到位纯科研经费突破1.1亿元,新增科研课题635项。[3] 2016年,学校教师及其团队新增科研课题538项,各类纵向课题共新增立项254项( 其中获国家级课题56项、省部级课题130项),到位科研经费8082万元。其中纵向课题共立项216项,包括国家级课题45项;新增横向合同284项,合同额5551万元,经费50万元以上的重大产学研项目42项,合同额2749万元。获科技厅省内技术转移补助96.2万元,列居省属高校第二位。向马鞍山市技术市场报送认定技术合同124份,其中认定为技术开发/转让合同的为115份,涉及合同额3207.4万元,可免营业税及附加税104.56万元。 2016年,学校教师共发表收录论文共计466篇(其中sci收录202篇、ei收录237篇、istp收录27篇),出版专著7部;组织申请专利338项(其中发明专利275项),专利授权153项(其中发明专利108项);申报软件著作权31项,授权25项。获批各级专利资助209.05万元(省级38.5万元,市级170.55万元)。据安徽省科技厅等发布“2016年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排行榜”,学校在全省排名第11位,列省属高校第二位。[14] | 历年科研成果获奖情况(省部级及以上) | | 年份 | 项目名称 | 获奖名称 | 等级 | 2013 | 污染物微生物净化增强技术新方法及应用 | 国家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2007 | 空气质量和污染源环境光学监测技术系统与应用 | 国家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2007 | 马钢转炉-csp流程批量生产冷轧板技术集成与创新 | 国家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2006 | 热轧h型钢产品开发与应用技术研究 | 国家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1997 | hyj-01轧钢加热炉喷补料的研制与应用研究 | 国家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13 | 高比能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储荷机理研究 |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 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 | 二等奖 | 2006 | 钢铁生产中磷含量控制与相关可持续问题研究 |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 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 | 二等奖 | 1992 | 液压系统气穴起始条件研究 | 国家教委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1998 | 煤焦反射率自动测定技术研究 | 国家冶金局科技奖 | 三等奖 | 1998 | 马钢四辊中板机钢板波浪消除研究 | 冶金部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1997 | 高炉氧煤强化炼铁新工艺 | 冶金部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1997 | 小方坯连铸中间包滑动水口技术开发 | 冶金部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1996 | lienard型系统的定性分析及应用 | 冶金部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1996 | 铬铁合金脱磷的理论和工艺研究 | 冶金部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1996 | 焦炭性质与质量控制因素的研究 | 冶金部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1994 | 鞍钢高炉喷吹烟煤工业试验研究 | 冶金部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1991 | 铝合金型材阳极氧化膜封闭新工艺 | 冶金部科学技术奖 | 四等奖 | 1990 | 金属熔体热力学研究 | 冶金部科学技术奖 | 四等奖 | 1989 | 串级调速静态理论和功率因数改善的理论基础 | 冶金部科学技术奖 | 四等奖 | 1989 | 电子显微镜软件包成果 | 冶金部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1989 | 钒钛在铸钢中开发应用研究 | 冶金部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1988 | 杭州钢铁厂高炉冶炼含硅0.2-0.3%低硅生铁工艺 | 冶金部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1988 | 拉力芯棒二辊斜轧延伸工艺研究 | 冶金部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1987 | 高压润滑无芯棒拔管新工艺 | 冶金部科学技术奖 | 四等奖 | 1987 | 马钢50复吹转炉中磷铁水冶炼工艺及设备试验 | 冶金部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1983 | mfp型可调旋流煤粉烧嘴 | 冶金部科学技术奖 | 四等奖 | 1983 | 单主动导盘穿孔新工艺工业性试验 | 冶金部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17 | 既有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检测评估方法与维修加固关键技术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2017 | 类胡萝卜素合成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17 | 液化天然气储罐建设工程专用低温钢筋的研制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17 | 热泵热水器相变蓄热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17 | 焦化行业过程气体净化及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17 | 高承载鼓形齿联轴器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16 | 汽车轻量化用系列双相钢高效制造技术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16 | 全景自适应双冗余交互显示技术研究与应用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16 | 模块化梯级回热式清洁燃煤气化技术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2016 | 旋流气体颗粒多相强化分离动力学理论与过程模拟方法 |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15 | 综掘工作面粉尘运移规律模拟及除尘装置 | 河南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15 | 钢渣在线实时分类处理及综合利用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2015 | 炼焦系统污染物控制与二次资源清洁利用集成技术 及其装备开发应用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14 | 节能型紧固件用含硼钢产品开发及应用技术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14 | 功能型自润滑热镀锌钢板的研究开发与制造技术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2014 | 包络环面蜗杆斜齿式回转驱动装置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14 | 精品钢冶炼装置rh真空槽用无铬耐火材料研究及应用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14 | 特殊情况下高可靠性的回转支承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2014 | 具有药用价值的新型杂环小分子 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14 | 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供给研究 | 安徽省第十届人文社科 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14 | 国有企业存在双重效率损失吗 | 安徽省第十届人文社科 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13 | 690~1100mpa 级高强度结构用调质钢板的开发与应用 |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13 | 高辐射覆层技术在高炉热风炉和焦炉上的应用 | 山东省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2013 | 关于双环网络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13 | 卧式纵梁翼面剪板机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13 | 马钢新区二次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12 | 从分子簇合物到纳米尺度组分的设计及 结构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12 | 热轧带肋钢筋组织性能预报系统及应用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12 | 压力容器全寿命风险控制的设计制造技术及工程应用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2011 | 8.8~10.9级紧固件用冷作强化非调质钢研究开发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2011 | 薄板坯生产超低碳钢的新工艺流程开发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11 | 多功能液压破拆装备及应用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2011 | 高炉长寿综合技术研究与应用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2011 | 海洋工程用抗震涂层棒材关键技术研发及规模化 |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11 | 焦炉炭化室压力与粗煤气传输系统综合控制 | 江西省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2011 | 热电材料及其相关纳米结构体系的合成及物性研究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2011 | 重载铁路列车用车轮钢及关键技术研究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2010 | 超大型焦炉控制与信息平台的国产化关键技术研究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10 | 多移动机器人的合作与协调研究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10 | 高炉风口防灌渣自动控制装置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10 | 高强韧宽中厚板(卷)连铸卷轧生产 关键技术开发及规模产业化 |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2010 | 基于设计突破的高炉系统节能增效新技术集成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2010 | 汽车用超低碳洁净if钢冶金工艺技术研究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2010 | 乳化炸药生产线安全监控技术的研究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10 | 我国医疗服务价格规制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 安徽省第九届人文社科 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10 | 无铅易切削黄铜棒材开发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2010 | 转炉下渣在线检测及自动抬炉控制系统的研制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09 | abaf/obaf前置生物膜脱氮污水处理系统工艺及应用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2009 | 中厚板剪板机冷热剪刀片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08 | 宽幅焦炉加热动态数学模型的研究及应用 | 河南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07 | 宽中厚板卷生产关键技术 |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2007 | 120t转炉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 山东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07 | 财务治理:结构、机制与行为研究 | 安徽省第八届人文社科 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7 | 钢包精炼炉电极控制系统智能建模及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2007 | 高性能低成本冷镦钢在线软化技术的研究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2007 | 含钒钢渣中钒富集和提取技术的基础研究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07 | 集团委托与主动代理 | 安徽省第八届人文社科 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6 | 钢铁生产中磷含量控制与相关可持续问题研究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06 | 焦炉操作管理自动化系统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06 | 炼焦配煤专家系统与焦炭质量预测控制技术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2006 | 马钢高炉高配比使用高铝矿的研究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2005 | 对中国现阶段所处经济周期的认识与分析 | 安徽省第七届人文社科 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5 | 钢水化学加热法中硅系发热剂的应用理论研究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05 | 公司治理与公司会计(专著) | 安徽省第七届人文社科 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5 | 热风炉燃烧系统智能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03 | yb系列氮爆式液压锤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2003 | 采用新型填料的曝气生物滤池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实践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03 | 干熄焦装置接运红焦技术及设备研制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2003 | 高效异型坯连铸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2003 | 国有经济中的委托人问题(论文) | 安徽省第六届人文社科 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2003 | 会计准则经济论纲(专著) | 安徽省第六届人文社科 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3 | 激光熔覆进口棒材生产线复合裙板 和复合输送辊的开发与应用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03 | 焦炉自动加热优化串级控制系统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2003 | 水处理虚拟设备的开发和仿真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03 | 沿海地区农村水利现代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2003 | 中间相沥青用作镁碳砖粘结剂研究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02 | 数控强力车削机电系统动态特性及参数优化的研究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02 | 圆坯斜轧过程内撕裂形成机理研究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02 | 在线调节式一体化仓外磷化氢发生器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01 | 低磷钢冶炼的基础研究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2001 | 高性能线棒材合金钢导卫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01 | 共热式粮库磷化氢环流熏蒸专用减压器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01 | 马钢中型(50t)转炉溅渣护炉系统优化技术应用研究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2001 | 我国与发达国家失业问题的比较 | 安徽省第五届人文社科 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1 | 新编高等会计学 | 安徽省第五届人文社科 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1 | 资本结构理论与国有企业债务负担 | 安徽省第五届人文社科 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0 | 2560m3高炉煤气综合利用及热电联产plc控制系统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00 | 复杂曲面回转支承数控强力切削工艺与装备的应用研究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2000 | 焦炉加热优化串级调控及数学模型的研究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2000 | 乌龙泉矿0-20mm优质石灰石尾矿综合利用的研究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1999 | 关于我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思考—— 马钢股份有限公司案例分析及其启示 | 安徽省第四届人文社科 优秀成果奖 | 三等奖 | 1999 | 会计行为论 | 安徽省第四届人文社科 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1999 | 铝材宽温超速阳极氧化工艺研究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1999 | 马钢车轮钢圆锭大型夹杂物的研究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1999 | 锰铁合金氧化脱磷的研究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1999 | 面向21世纪工科人才全面素质教育大纲的基本框架 | 安徽省第四届人文社科 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1997 | 板坯连铸结晶检漏预报技术研究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1997 | 多功能低污染陶瓷高速烧嘴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四等奖 | 1997 | 焦炭质量与高炉冶炼关系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四等奖 | 1997 | 芜湖锅炉厂6mn水压机改造及压制力计算机监督控制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1997 | 芜湖锅炉厂6mn水压机改造及压制力计算机监督控制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1996 | hyj-01轧钢加热炉喷补料的研制与应用研究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1993 | qt70-2曲轴稀土催渗软氮化新工艺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1992 | 铸造焦的研究 | 江西省科学技术奖 | 四等奖 | 1991 | lfv-40型精炼炉精炼工艺及设备的研究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1988 | 不编程通用智能流量测量积算仪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四等奖 | 1987 | 具有光删测量的立车微机控制系统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四等奖 | 1986 | jls-1系列均速管流量计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四等奖 | 1986 | sic微粉溢流分级优化工艺及设备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 四等奖[32] |
安徽工业大学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学校图书馆馆舍由佳山校区图书馆(湖东路)、秀山校区振华图书馆(马向东路)组成。截至2017年底,学校馆藏纸质文献212万余册,可无障碍使用数据库133个,年订购纸质图书5万册左右,报刊1300多份;形成了以钢铁冶金、化学化工、机械工程、电工电子、自动化、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为重点,工经管文法各类文献协调发展的资源格局,同时形成了以印刷型文献为基础、数字资源为重点、共享资源为补充的馆藏文献体系。[33] 学术期刊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冶金、材料、化学、化工、机械、控制、电气、计算机、信息、数学、物理、建筑、土木、环境、经济与管理等学科及其交叉学科方面的学术论文,被美国化学文摘(ca)数据库、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的《材料信息(meradex)》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核心期刊、《万方数据库》学术期刊群、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中国学术期刊网、中文电子期刊服务、中文科技期刊网数据库、中国教育阅读网等收录,被中国《有机化学文摘》、《无机化学文摘》、《中国冶金文摘》等文摘刊物收录。[34]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社会科学类学术理论刊物,曾获安徽省高校学报优秀期刊一等奖,全国理工农医优秀社科学报。[35] 学校全景 安徽工业大学合作交流 学校与安徽省内外多个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政产学研合作联盟;在与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一批大学长期合作的基础上,注重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先后与塞尔维亚、土耳其、巴基斯坦等国家的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工作。学校通过全国第三批来华留学质量认证,接受本、硕、博三个层次来华留学生,培养工程技术、商贸、金融、物流、能源等方面“一带一路”国家专业技能人才。[3] | | | 合作交流院校一览表 | | | | 交流学校 | 国家/地区 | 云林科技大学national yunl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中国台湾 | 静宜大学providence university | 中国台湾 | 玄奘大学hsuan chuang university | 中国台湾 | 昌原大学changwon national university | 韩国 | 世宗大学sejong university | 韩国 | 札幌大学sapporo gakuin university | 日本 | 杜姆卢帕纳尔大学dumlupinar university | 土耳其 | 法拉特大学firat university | 土耳其 | 埃森经济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fachhochschule für oekonomie und management essen | 德国 | 戴尔福特工业大学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荷兰 | 社科人文大学universit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 波兰 | 哥白尼大学nicolaus copernicus university | 波兰 | 德布勒森大学university of debrecen(hungary) | 匈牙利 | 皇家农业大学royal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英国 | 国立矿业大学national mining university | 乌克兰 | 朗沃德大学longwood university | 美国 | 普渡大学(盖莱默校区)purdue university calumet | 美国 |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 美国 | 北达可他州立大学nor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 | 美国 | 弗吉尼亚州立大学virginia state university | 美国 | 皇后大学queen’s university | 加拿大 | 西安大略大学western university(canada) | 加拿大[36] |
安徽工业大学文化传统 安徽工业大学形象标识 校徽 学校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 徽志 徽志图案由外圆内方两层构架组成,外层内容为学校中英文规范名称,内核为徽志基本形。 校徽 基本形主要由安徽工业大学英文名称缩写大写字母“a”、“u”、“t”变形组合而成。其中“a”变形为一片广袤的天空及天空下的一组相辅相成、竞相发展的参天大树;“u”变形为一本摊开的书籍;“t”则是众多大树的巨大根系。 图案寓意为:在良好的教育大环境下,安徽工业大学与时俱进,扎根于知识的土壤,不断汲取养分,茁壮成长,蓬勃兴旺;形象化地展现出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和学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育人”宗旨。 图案中心的一组大树在设计中错落有致地排列,竞相生长支撑起辽阔的天空。寓意为: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和支柱,多学科交叉融合、并重发展,共同提升办学水平、创造学校教育事业的美好前景;也形象化地展现出安徽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经、管、文、理、法等多学科相结合的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学校争创省内一流、国内外有影响的教学科研型大学的奋斗目标。[37] 徽章 学校徽章为教职员工、学生和校友佩带的题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教职员工的徽章为红底白字、本科生徽章为白底红字、研究生徽章为橘黄底红字、校友徽章为蓝底白字。 校名字体 校徽、校门等标志性方位上出现的“安徽工业大学”字样一般采用舒同体。[38] 安徽工业大学精神文化 校训:精工博学、厚德敏行 校训字体采用叶根友毛笔行书字体。 精工:语出《后汉书·宦者传·蔡伦》:“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原意为精致工巧,引申为掌握精湛技艺、具有科学精神。以此为训,旨在彰显学校以工为主的学科特色,激励广大师生立足夯实基础、强化实践、注重创新,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特色,凡事精益求精,始终追求卓越,致力善做善成。 校训 博学:语出《论语·子罕》:“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指学识渊博。《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将其作为治学求进之首,意为广泛地学习。以此为训,旨在激励师生广博地获取知识,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实现学识渊博、学以致用的求学、治学目标。 厚德:语出《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指大德,意为道德高尚者能担当重任(其他含义略)。以此为训,旨在倡导师生致力于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追求高尚品德,涵养完善人格,养成和谐心灵,培育宽广心胸,成为可堪大用的时代英才。 敏行:语出《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指勉力修身,意为君子的修养要尽力使自己做到话语谨慎,做事行动敏捷。“敏,勉也。言黾勉以求之也。”(刘宝楠《论语正义》)引申为聪明,机智,迅速,敏锐、反应快。以此为训,旨在教育师生牢固树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意识,拥有敏锐眼光,善于抢抓机遇,少说多做,行动迅速,着力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9] 校风 团结、求实、勤奋、创新[38] 校歌 《安徽工业大学校歌》 张国宝词 王怀坚曲 无论你来自何方, 让青春在这里飞扬 无论你走向哪里, 让理想从这里起航,航。 精工博学,不息自强, 厚德敏行,百炼成钢。 团结求实,勤奋创新, 安工大校风代代传扬。 遨游知识海洋, 采撷科技之光。 描绘最美画卷, 播种明天的太阳。 肩负祖国希望, 实现中华复兴伟大梦想。 无论你来自何方, 让青春在这里飞扬。 无论你走向哪里, 让理想从这里起航,航。 从这里起航。[40] | |
安徽工业大学赋 大江以东,古曰姑孰地,今称马鞍山;据金陵之上游,为江东之门户。环峰积翠,襟江带湖,洵然江左山水都。天赐胜境,兴吾学府。承千年文脉,振一带风物;益显姑孰人文涵润之渊渊,大化山川之郁郁。 抚今追昔,校园丕变。荜路蓝缕,难忘前贤。戊戌兆形,时称钢校。岁在丁巳,改置钢院。及至乙丑,华冶更化。至若庚辰,融会商专。规度新成,定名工大。自兹以降,宏图大展。树人育才,生徒数万。文理兼容,术广业专。精工博学,穷究天人奥蕴;厚德敏行,强健身心不倦。陶以楚才,赅通洙泗源流;储为多士,务逞报国宿愿。 美矣哉,煌煌吾校!壮矣哉,吾校庄严!佳山之麓,楼宇巍巍,鳞次栉比开画境;炼湖之汀,花木欣欣,云蒸霞蔚展芳颜。振华馆内,灯火辉辉,月照寒窗映碧水;荟灵湖畔,书声琅琅,风送余音绕远山。学于斯,憩于斯,莘莘学子志在致知穷理;业于斯,授于斯,恂恂师长意尚率先垂范。美矣哉,煌煌吾校!壮矣哉,吾校庄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旋。春风化雨桃李艳,任重道远天行健。人人德慧学博,世世薪火相传。泱泱大风,助吾远航扬帆![41] 学校全景 安徽工业大学学校领导 安徽工业大学现任领导 |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刘新跃 | 党委副书记、校长 | 魏先文 | 副校长 | 祖明 | 林钟高 | 顾明言[42] |
安徽工业大学历任领导 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历任领导 | 姓名 | 任期 | 职务 | 苗兴润 | 1958.9-1960.9 | 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党支部书记 | 1958.9-1959.12 | 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校长 | 1960.9-1962.11 | 马鞍山钢铁专科学校党总支书记 | 温佩青 | 1959.12-1964.12 | 马鞍山钢铁专科学校.马鞍山钢铁学校校长 | 1962.11-1964.5 | 马鞍山钢铁学校党总支书记 | 1964.5-1964.12 | 马鞍山钢铁学校党委书记 | 黄涛 | 1964.12-1966.1 | 代理马鞍山钢铁学校党委书记 | 李庆云 | 1966.1-1969.3 | 主持马鞍山钢铁学校党的工作 | 1968.4-1969.3 | 马鞍山钢铁学校革委会主任 | 陈锋 | 1966.2-1968.4 | 马鞍山钢铁学校校长 | 赵德惠 | 1969.3-1969.11 | 马鞍山钢铁学校党支部书记 | | 1969.3-1970.9 | 马鞍山钢铁学校革委会主任 | 刘辉 | 1969.11-1970.3 | 马鞍山钢铁学校党支部书记 | 芦道灿 | 1970.3-1972.10 | 马鞍山钢铁学校.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党支部书记 | 周占仑 | 1970.9-1972.7 | 马鞍山钢铁学校、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革委会主任 | 韩振宇 | 1972.10-1975.4 | 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党支部书记 | 1972.10-1973.8 | 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革委会主任 | 1975.4-1977.7 | 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党委书记 | 傅佩珍 | 1973.8-1977.7 | 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革委会主任[4] |
安徽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历任领导 | | | 姓名 | 任期 | 职务 | 黄律候 | 1978.8-1979.4 | 安徽师范大学马鞍山专科班党组书记兼领导小组组长 | 1979.4-1980.7 | 安徽师范大学马鞍山专科班.安师大马鞍山专科学校党委书记 | 陈峰 | 1979.4-1980.7 | 安徽师范大学马鞍山专科班领导小组主任 | 凌定国 | 1980.7-1983.12 | 安师大马鞍山专科学校.马鞍山商业专科学校党委书记 | 1980.7-1981.11 | 安师大马鞍山专科学校校长 | 王联原 | 1981.11-1984.3 | 安师大马鞍山专科学校.马鞍山商业专科学校校长 | 1983.12-1987.1 | 主持安师大马鞍山专科学校.马鞍山商业专科学校党委工作 | 1987.1-1991.6 | 马鞍山商业专科学校党委书记 | 高松豫 | 1987.5-1995.5 | 马鞍山商业专科学校校长 | 1984.3-1987.5 | 主持马鞍山商业专科学校行政工作 | 陈桂珍 | 1991.6-1995.5 | 马鞍山商业专科学校.安徽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 | 陈正 | 1995.5-1999.1 | 安徽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 邢琅 | 1995.5-2001.1 | 安徽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 | 1999.1-2001.1 | 兼主持安徽商业高等专科学校行政工作[4] |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个 专业学位授权领域21个 博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 博士后 科研流动站1个 院系设置 冶金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等17个教学院部 校 训 精工博学、厚德敏行 校 歌 《安徽工业大学校歌》 校庆日 每年9月20日 地 址 佳山校区: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 秀山校区:安徽省马鞍山市马向路 院校代码 10360 主要奖项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4) 国家科学技术奖5项(截至2018年10月) 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2017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