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毕业证图片
时间:2019-05-06 06:19 浏览:次
南京农业大学毕业证图片及介绍由求职必备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南京农业大学前身可溯源至1902年三江师范学堂和1914年金陵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以金陵大学和原国立中央大学的农学院系为主体,以及浙江大学部分系科,合并成立南京农学院。1963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4年更名为南京农业大学。[2] 中国江苏省南京市 学校类型 研究型大学。类别 教育部直属高校 知名校友 李景均、张德慈、金善宝、俞大绂、樊庆笙、刘大钧、盖钧镒等。三江师范学堂农业博物科时期(1902-1912) 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农业院校之一,南京农业大学的起源可追溯至1902年开始筹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农业博物科。 原国立中央大学分出的南京农业大学 清朝光绪二十八年四月二十三日(即1902年5月30日),两江总督刘坤一上奏《筹办学堂情形折》,呈请在原设水师学堂、陆路学堂及格致书院外,另建小、中、高等三所学堂。刘坤一病逝后,三江师范学堂由张之洞创办,并于1903年3月开办于江宁府署,同年迁移至北极阁。其后继者魏光熹则主持了三江师范学堂的建造,筹措经费,管理师资,招考学生等具体工作。 三江师范学堂设理化,农业博物,历史,舆地,手工,图画诸科,并设速成科,而农业博物科先后聘请日本农学士伊藤村雄、安腾安为农学教习。1906年,时任两江总督的周馥将三江师范学堂改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改制后的两江师范学堂,利用原有的师资设备,培养理化数学、农学博物和手工图画技艺方面的中学教师,具有促使初等教育走向工农实业生产的意义。课程设立包括有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和农艺等。尤其在李瑞清任校长时,注重实用教学,提倡“手脑并用,智识兼修”,开设分类科和选科,注重动手,不尚空谈,把原来只在课堂上讲授的博物科改为农业博物科。 南京高等师范学堂(校)农业专修科与国立东南大学农科时期(1917一1927) 1914年9月2日,韩国钧咨请教育部改“两江优级师范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并委任江谦为校长筹办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4年,私立金陵大学首设4年制农科,开中国四年制大学高等农业教育之先河,1930年,农科扩展成为金陵大学农学院。 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首设农科。 1921年,在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部分系科归入国立东南大学后, 南京农业大学(7 国立东南大学在南京正式成立,两校用同一个校园,校门口挂两块校牌,校产和经费也属两校共有,但当时的农业专修科仍属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2年12月,决议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并入国立东南大学。同年7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撤销,国立东南大学学科涵盖文理科、教育科、工科、农科。 自1917年至1927年,涉农学科及院系不断的得到扩充,国立东南大学农科由农艺系(分设作物、土壤、农具等门)、园艺系、植物病虫害系、农业化学系(附农产制造)、畜牧系、生物系6系。 金陵大学农林科(1914一1929)和农学院时期(1930一1937) 1901年,美国基督教三个教派建立的汇文、基督、益智三所书院合并,成立了私立金陵大学。 1914年2月,裴义理建议金陵大学增设农科,得到批准后,农科正式设立,其目标是“培养农事指导员”,裴义理出任第一任农科科长,1915年任农林科科长。 1916年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农学院的农学士、农艺教师茵思娄(j:hreisner)接任金陵大学农林科科长,任职10多年,他聘请美国农业科学家和曾留学美国的中国学者任教职,并将美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办学经验引入,使金大农科从办学宗旨到专业设置,课程配套以至教学、行政管理方面都按美国高等农业教育模式办理。 1930年,金陵大学将原来的文理科扩充为文学院、理学院,农林科也扩充为农学院。同时,燕京大学农业速成科停办,原有的资产转入金陵大学农学院,一批毕业于国外农学院的教师回到金陵大学任教,师资力量得到了扩充。 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时期(1928一1937) 1928年5月,国民政府始改第四中山大学为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是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学府,农学院也成为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5] 南京农业大学抗战期间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发生,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8月13日,淞沪抗战后,南京形势危殆,在宁政府机关及大中学校也不可避免的纷纷开始西迁。 南京农业大学的前身金陵大学农学院以及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的各项工作虽然因时局而受到较大的影响,但仍然克服了种种困难,尽己所能的在四川开展农业推广活动。[5] 南京农业大学建国初期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的教学工作未受影响。1949年8月8日,根据南京市军管会文教委员会通知,国立中央大学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2日,成立国立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中央大学农学院也随之更名为南京大学农学院。 抗战胜利后,金陵大学回迁至南京汉口路原址,并于9月份如期开学。根据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的决定及《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两校合并筹备委员会拟具的两校合并方案》,1951年9月,两校合并为公立金陵大学。至此,金陵大学农学院结束了37年的教会学校历史。 1952年10月20日,由于全国的院系调整,主要由金陵大学农学院、南京大学农学院和浙江大学农学院部分系科合并成立的南京农学院正式开学上课。 1963年国务院决定将南京农学院列为全国重点大学,由农业部和江苏省双重领导,以农业部为主。此时的南京农学院已有在校本科生2500名,专科生500余名,同时继续举办函授专修科。[5] 报春亭(5 南京农业大学十年动乱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中国发生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这场动乱首先从文化、教育战线开始,使得各级的学校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高等院校也被迫经历了撤销、搬迁、并校的过程。南京农学院也在搬迁并校中,受到了严重破坏,教学科研工作限于停顿。 1971年底,江苏省革委会决定南京农学院与苏北农学院合并,改名为江苏农学院,师生、图书、设备全部迁往扬州市。南农被合并后,所属农业遗产研究室和小麦品种研究室划归江苏省农科院,原有卫岗校舍与校园上地,被其他单位占用,所有农、牧场被限期交给南京市。[5] 南京农业大学改革开放 1979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南京农学院复校问题”的电报指示,1979年1月11日,中共农林部党组、中共江苏省委联合提出了“贯彻中央关于南京农学院复校问题的实施意见”。不久,由农林部和江苏省革委会联合向国务院报告,恢复南京农学院为全国重点大学,实行农林部和江苏省双重领导的体制。同年,南京农学院在原校址恢复建制。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7] 1984年7月31日,教育部、农牧渔业部同意南京农学院更名为南京农业大学,10 月20日召开了成立大会暨庆祝校庆70年大会。 1998年12月,南京农业大学正式进入全国“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行列。 1999年4月,首批通过全国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 2000年2月,由农业部划转教育部直接管理。 2000年6月,建立研究生院,是全国56所具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 2007年4月,再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8] 2009年,教育部与农业部共建南京农业大学。[9] 2010年,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行列。[2] 2017年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0] 南京农业大学校园建设 截至2018年3月,学校校区总面积9平方公里,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资产总值35亿元。有卫岗本部、浦口校区和珠江校区三个校区。学校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配套齐全,校园环境优美,是江苏省园林式单位、江苏省爱国卫生先进单位。[11] 南京农业大学主楼位于南京农业大学的北面,由我国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设计,历尽数十年沧桑,屹立至今,是南京农业大学的标志性建筑。[2]其主体部分为砖木结构,青砖墙面,素灰勾勒,上覆绿漆筒瓦,红漆木窗嵌于其中,勒脚部位和门窗过梁采用斩毛青石。主体北侧中央为正方形塔楼,两重飞檐,最上层为十字脊顶,也可认为上层檐顶为两个歇山顶垂直交叉而成,四周相望皆同,塔楼最高顶点立长杆以擎红星。北立面为传统冲天式牌楼(一间二柱),与中央塔楼等结构错落相依。 主楼(11 结合主楼所处较为复杂的山顶地形(南平北坡东缓西斜),杨廷宝大师充分利用高低不同的建筑空间,结合不同建筑功能需求,巧妙地将整体建筑一分为二,以塔楼为界东低西高。占建筑体量三分之二的中部、西部结构布置在山顶平地,而较低的东部结构则顺缓坡地势向下构建,又辅以南面两个较小缓坡造屋,创造出了一系列不同大小、不同功能的建筑空间,如底层的大型阶梯教室、设计专业专用画室,以及二三楼众多的独立小教室,既充分克服了地形上的劣势,又满足了各教学领域的功能需求,达到了建筑物与自然地形完美的有机结合。 76 南京农业大学的校园规划布局与建筑建造风格,皆以主楼为核心。围绕以主楼为中心地带的教学区,四周分别形成了实验区、生活区、绿化区以及运动区等既相对独立有相互融合的功能区域。同时为延续主楼灰砖绿檐的中西合璧式样的建筑风格,校园内多数建筑物皆依此风格建造,如主楼西面的综合楼、南面的生科楼、逸夫楼采用了中式传统宫殿式的屋檐造法;图书馆和大多数的学生公寓都采用了中式硬山顶屋檐造法;行政楼虽然与主楼建筑格调不同,但其中央塔楼依然模仿主楼十字脊顶塔楼建造。 学校北依紫金山,西临明城墙,整个校园与中山陵风景区浑然一体,毗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马坊。下马坊是钟山风景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亦是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的重要组成部分,设于1393年(明朝洪武二十六年)。牌坊体型伟岸,雕刻精细,书体公正,是明代初期石刻建筑的精品。[2] 下马坊 南京农业大学学术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科研成果 2006年至2015年,学校科研经费达38亿元,获得国家及部省级科技成果奖100余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 截至2014年9月,学校被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收录论文5242篇,被引用36011次。[12]截止2017年11月,esi世界排名前1%的学科有7个,分别是: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学、环境与生态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工程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其中,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学esi世界排名前1‰,达到国际顶尖水平。 2013年12月11日在线出版的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自然》(nature)以article research形式刊登了题为“d14–scfd3-dependent degradation of d53 regulates strigolactone signaling” 的相关研究成果。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万建民教授课题组科研人员在控制分蘖的新激素信号转导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该研究结果首次在遗传和生化层面上证实了d53蛋白作为独脚金内酯信号途径的抑制子参与调控植物分枝(蘖)的生长发育,是迄今中国植物学领域中少有的几篇nature article research文章。该论文以南京农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博士研究生周峰为论文第一作者,万建民教授为通讯作者。[13]该研究结果不仅为水稻株型改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而且为水稻籼粳交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了有用的基因和材料。该项研究是南京农业大学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全面合作完成,后期工作还有美国华盛顿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参与合作。[14]该项研究成果,获评2014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15] 2016年12月23日,国际顶级学术刊物《科学》(science)在线出版了南京农业大学昆虫生态课题组题为“mass seasonal bioflows of high-flying insect migrants” 的研究成果。该论文的发表,不仅揭示了昆虫迁飞的宏伟场景,同时也展示了昆虫垂直监测雷达的应用前景。该论文以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的胡高副教授为第一作者和第一通讯作者,南京农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jason chapman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参与该论文的还有英国洛桑实验站的suzanneclark博士、英国格林威治大学的donreynolds博士以及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nirhorvitz博士和以色列海法大学的nirsapir博士。[16-17] 2017年1月12日的国际顶级学术刊物《科学》(science)杂志,南京农业大学与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 paralogous decoy protects phytophthora sojae apoplastic effector psxeg1 from a host inhibitor”的文章,从全新的视角报道了病原菌攻击宿主的新致病机制:诱饵模式,为实现作物疫病的可持续控制指明了新的方向。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的王源超教授,第一作者为马振川博士,南京农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这是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内,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科学》(science)上发表的第二篇突破性研究成果。[18]该项研究成果,获评2017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19] 2018年6月8日,国际顶级学术杂志《科学》science在线出版了南京农业大学万建民院士团队突破性成果。创造性地运用自私基因模型揭示了水稻的杂种不育现象,延续了杂种优势利用的科学命题,首次用自私基因模型揭示了水稻的杂种不育现象,阐明了自私基因在维持植物基因组的稳定性、促进新物种的形成中的分子机制,探讨了“毒性-解毒”分子机制在水稻杂种不育上的普遍性,为揭示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雌配子选择性致死的本质提供了理论借鉴。在实践意义上,可以创制“广亲和”材料,克服杂种不育障碍,充分利用杂种优势和野生种质资源,提高水稻单产。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余晓文博士后和赵志刚教授为该论文第一作者,万建民院士为通讯作者。[20-21] 学校凭借雄厚的科研实力,主动服务社会、服务“三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多次被评为国家科教兴农先进单位。[22] 南京农业大学科研平台 截至2018年3月,学校建有建有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中美食品质量安全联合研究中心、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植物生产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国家有机类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与整治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绿色农药创制与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65个国家及部省级科研平台。[11] 科研机构(6 学校牵头组建的国家作物表型组学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列入首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项目,也是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之一。[23-24] 国家(部委)级科研机构(自然科学)[25]
省(市)级科研机构(自然科学)[26]
省部级以上科研机构(人文社科)[27]
南京农业大学学术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该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技术文摘》(cabi)、美国《剑桥科学文摘(自然科学)》(csa)、英国《动物学记录》(zr)、俄罗斯《文摘杂志》(aj)、波兰《哥白尼索引》(ic)、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文献数据库(jst)收录;该刊还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3年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sci)、《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英文版)、《中国生物学文摘》等收录。[28]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于2001年创刊,是南京农业大学主办的学术性理论刊物,现为双月刊。该刊入选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教育部名栏工程入选期刊、人大复印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9] 《中国农业教育》 《中国农业教育》杂志是教育部主管、南京农业大学主办的一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综合性农业教育刊物,创刊于1992年。 该刊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30] 《畜牧与兽医》 《畜牧与兽医》是由中国已故著名学者罗清生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于1935年创刊,建国后王栋教授等于1950年复刊,是我国第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畜牧、兽医类综合性科技期刊。现由教育部主管、南京农业大学主办。[31] 《园艺研究》(horticulture research) 《园艺研究》是由南京农业大学与自然出版集团(npg)于2013年6月宣布合作创办的全英文、同行评审的开放获取期刊,并于2014年1月在nature官网正式上线发行。该期刊专注于园艺作物的基础和理论研究,文章类型有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微型综述以及评论。论文全文可通过nature官网免费获取。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程宗明教授担任该期刊主编。《园艺研究》于2017年2月被scie数据库收录,自创刊以来发表的所有文章均可在sci被检索。此外,《园艺研究》已被pubmed,scopus和doaj数据库收录。《园艺研究》是南京农业大学首份英文学术期刊,影响因子4.554,位于园艺类一区,第1/34名,并且被评为top期刊。[32-33] 《中国农史》 《中国农史》是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的会刊。主办单位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现任主编叶依能,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部设在南京农业大学。刊物反映了我国农史学界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包括农业史学理论、农业历史研究论文、农业历史文献资料和农业史学著作评论等。刊物连续三次被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和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研制、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34] 南京农业大学学术资源 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藏 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是由原金陵大学图书馆、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的部份人员和书刊合并建设而成。 图书馆实行总馆分馆制,总馆(卫岗校区图书馆)下设浦口分馆(浦口区点将台路40号)、社科分馆(逸夫楼5079、6003室)、畜牧兽医分馆(逸夫楼2032~2034室)、农业遗产分馆(逸夫楼6011室)。 总建筑面积3.24万平方米。设有阅览座位4470席,实际在用有线网络信息点1020个,无线网络全覆盖。现有馆藏纸质书刊235.4万册,电子图书1500余万册,西文电子期刊13800种,中文电子期刊15200种,国内外数据库120种,自建特色数据库6个,中文电子图书500余万种。[35] 图书馆(8 图书馆建有1902信息共享空间、单人耘诗书画展览室、多媒体学习室等服务设施,每周开放101小时,年接待读者近220万人次,年纸本流通总量约50万册。 图书流通采用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并与校园一卡通系统接轨,读者可使用校园卡在馆内通过门禁、接受服务、自助缴费、自助充值等。图书馆、图书与信息中心合署办公,不仅是学校的文献资源中心,同时还是校园信息化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全校校园信息化的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工作。 图书馆还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南京体育学院图书馆共同建设成立了南京城东高校图书馆联合体,通过统一的图书资源检索平台,实现了纸本图书通借通还,电子图书共知共享。[36] 南京农业大学生物标本馆 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依托学校百年办学的丰富积累,将数十年生物资源进行挖掘整理,于2007年在生命科学楼e2002设计、建设了生物标本馆,将生物学教学中丰富的动物、植物、微生物教学资源进行展示陈列。 展馆面积300平方米,分为动物馆区、植物馆区、微生物及应用产品馆区、中央生态景观区及多媒体影视教学区等。生物标本馆承担着全校动物学、植物学、生命科学导论等课程的教学任务。2014年建设成为江苏省省级科普基地。 生物标本馆(4 中央生态景观区模拟了从高海拔森林到丘陵平原的地形地貌,展示了几十种不同生态环境中栩栩如生的动物标本。动物馆区包含哺乳动物、海洋动物、两栖动物、鸟禽等区域共收藏了高等动物标本260多件。拥有大熊猫、东北虎、棱皮龟、中华鲟、扬子鳄等珍贵标本30多件,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标本有18种。 植物馆区从植物的进化,植物与人类,植物与生活等多角度陈列展示植物和人类的紧密联系。收藏植物标本超过10万件,有种类最多、覆盖东南亚区域6万多件的杂草标本,还有承载我校学术交流历史的采自122年前喜马拉雅山西麓的多雄蕊银莲花等珍贵标本。植物分类园种植、展示了30多个科、150余种常见重要植物。园内植物按照恩格勒分类系统种植,配有介绍牌,通过参观可以了解重要植物分类知识,并认识南京常见的绿化植物。[37] 南京农业大学博物馆 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系统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由南京农业大学与南京博物馆合作共建,下设办公室、文物征集部、规划展示部、研究部、宣传推广部等。坐落于南京农业大学农博路1号。现有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其中陈列面积1600平方米。 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主要藏品有古代农业生产工具1000余件、原版古农书346部3000余册、古代农业生活和文化用品、古代农业作物和动物标本,以及国内和国外各类土壤样本等等。其中明代嘉靖马直卿刻本《齐民要术》、崇祯平露堂刻本《农政全书》、明代刻本《唐宋白孔六帖》、明代刻本《花史左编》等15种被国务院古籍整理小组列为善本古籍。 馆内展览面积1600平方米,专题陈列《中华农业文明展》由“中华农业文明的起源、传统农业技术体系的创立与发展、中国农业制度的历史演变、中国传统农业在世界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与农业文化”等五部分组成。 据馆长王思明介绍,镇馆之宝有三样:一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鸡蛋,这恐怕是全世界“年龄”最大的鸡蛋了。出土时它们装在一个陶坛里,因为历经2000多年的时光,变得非常脆弱,博物馆只去除了陶坛内很浅的一层土,露出六七只鸡蛋,其它的仍土封存在陶坛的泥土中,因此坛子里到底有几只鸡蛋,他们也不知道。二是一套8本的明代嘉靖刻本《齐民要术》,距今已有480年历史,这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书,全国只有两套,另一套存放在上海博物馆。三是我国最早的一支青霉素,是由樊庆笙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从国外带回菌种、并研制成功的,一经投产立即运用到抗日战争中,救治了无数中国军民。 博物馆(3 为使展品丰富,博物馆自2003年9月就开始向全国进行文物征集,征集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文明发源地的陕西、山西、山东和长江文明发源地的江苏、浙江等地,现已征集到文物数百件。其中包括6000多年前的石器、石刀、石斧,7000多年前碳化的种子,8000多年前驯养家禽的骨骼等实物展品。此外,还有大量的模型、丰富多彩的实景图片和众多反映民风民俗的名家作品展出。[2] 南京农业大学办学条件 南京农业大学院系设置 截至2018年3月,学校设有农学院、工学院、植物保护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园艺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含无锡渔业学院)、动物医学院、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理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农村发展学院、金融学院、草业学院、政治学院、体育部等19个学院(部);设有62个本科专业。[11] 南京农业大学院系专业名单
春意盎然(40 (资料来源自2018年3月南京农业大学本科招生网[39]) 南京农业大学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3月,学校有32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15种专业学位授予权、17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和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还拥有作物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和兽医学等4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蔬菜学、农业经济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等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食品科学被列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有8个学科进入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7个学科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11][40] 南京农业大学esi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世界排名前1%的学科共有7个: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学、环境与生态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工程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41] 其中,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学esi世界排名前1‰. 注: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排名前1%的学科一般被视为国际高水平学科,而进入esi排名前1‰的学科一般被认为已经达到国际顶尖水平。[12][41] 南京农业大学学科建设平台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0] 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 平台名称:高效农业与食物安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包含重点学科领域有:作物品种创新与优质高产、农作物生物灾害控制与生物安全保障、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与农田生态环境保护、动物健康与动物源食品质量安全控制、食物安全的政策保障与可持续管理。 “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42] 食品科学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111计划”引智基地名单[43]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生物学研究创新引智基地、肉类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及营养学创新引智基地、作物生产精确管理研究创新引智基地、农村土地资源多功能利用研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特色园艺作物育种与品质调控研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40] 南京农业大学博硕士授予点 一级学科博士点:应用经济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水产、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草学、生态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44-45] 一级学科硕士点:哲学、理论经济学、社会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化学、海洋科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林学、中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风景园林学、应用经济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水产、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草学、生态学。[44]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作物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利用、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科学技术史、生物学、水产、农业工程、动物学、生态学、草学。[46] 南京农业大学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47]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作物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利用、兽医学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蔬菜学、农业经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食品科学 省级重点学科 十二五期间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科学技术史、畜牧学、公共管理、生态学、草学 二级学科省重点学科:植物学、微生物学、科学技术史、食品科学、果树学、植物营养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土地资源与管理、生物信息学、农村发展、植物检疫与生物安全、农业信息学。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 作物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兽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现代园艺科学、农业信息学。[44] 南京农业大学学科评估 在教育部2012年第三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南京农业大学共有4个学科排在全国前三名,8个学科排在全国前五名,12个学科排在全国前十名,其中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排名全国第一位。[48-50] 在教育部2017年第四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南京农业大学共有7个学科评估结果为a类,其中4个学科获评a+,分别是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农林经济管理,a+学科数并列全国高校第11位。[51] 南京农业大学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3月,学校有教职员工270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1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国家及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1人、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国家教学名师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5人,入选国家其它各类人才工程和人才计划100余人次。[11]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职)[2] 刘大钧、盖钧镒、万建民 863领域专家[2] 周光宏、万建民、刘凤权、沈其荣 973首席科学家[2] 郑小波、张天真、朱伟云、沈其荣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2] 张绍铃 国家教学名师[52] 沈其荣、强胜 教育部创新团队[2] 赵方杰、李艳、张天真 江苏省创新团队(“双创计划”团队 )[2] 赵方杰、陈增建、黄炳茹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53] 曹卫星、朱伟云、马正强、张天真、朱军、曲福田、董汉松、章文华、邹建文、王源超、张正光、姜东、陈发棣、窦道龙、周继勇 南京农业大学教学建设 截至2015年3月,学校建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植物生产、动物科学类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是首批通过全国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的大学之一;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6门,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11] 国家级精品课程 农业经济学、动物繁殖学、土地利用规划学、美学与大学生艺术修养、土壤学、动医微生物学、不动产估价、食品微生物学、土壤学通论、园艺作物育种学、动医寄生虫学、作物育种学、生态学、农产品运销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动物生物化学、生物统计与田间实验、农业机械与设施、植物病理学、管理学原理、昆虫学、植物营养学、土地经济学、植物学。[54]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农业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55]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动物科学类实验教学中心[56]、植物生产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55] 国家级特色专业 生物科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食品科学与工程、园艺、农业资源与环境、土地资源管理、动物科学、植物保护、农学、动物医学、农林经济管理。[57] 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群教学团队(周应恒)、植物营养学教学团队(沈其荣)、生态学教学团队(胡锋)、植物保护专业教学团队(郑小波)等。[58-60] 南京农业大学社会评价 在2017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中,位居全世界第401-500位,中国大陆第34名;[61] 在2017年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大学排名中,位居全世界第601-800位,亚洲第121-130位,中国大陆第23位;[62] 在2017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大学排名中,位居全世界第666位,亚洲第125位,中国大陆第41位;[63] 在2018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中,位居全世界第301-400位,中国大陆第24名;[64] 在2018年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大学排名中,位居全世界第601-800位,中国大陆第26位;[65] 2017年10月24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发布了2018全球最佳大学排行榜(best global universities)及其分国家、区域、学科领域排行榜。在其“全球最佳农业科学大学”(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for agricultural sciences)排名中,南京农业大学居全世界第9位,首次进入全球前十名。[66] 南京农业大学对外交流 南京农业大学国际合作 截至2015年3月,学校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保持着学生联合培养、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关系。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英国雷丁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开展了“交流访学”、“本科双学位”、“本硕双学位”等数十个学生联合培养项目。 学校建有“中美食品安全与质量联合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康奈尔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亚洲农业研究中心”、“链球菌病诊断国际参考实验室”等多个国际合作平台。[67]2007年成为教育部“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 2008年成为全国首批“教育援外基地”。2012年获批建设全球首个农业特色孔子学院。2014年,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 davis)签署协议共建“全球健康联合研究中心”(one health center),获科技部批准援建“中-肯作物分子生物学联合实验室”,获外交部、教育部联合批准成立“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11] 南京农业大学世界农业奖 学校倡议发起设立了“世界农业奖”,自2013年起,每年举行一次颁奖活动。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三届“世界农业奖”颁奖典礼均在南京农业大学举行。2016年,世界农业奖颁奖典礼在南非开普敦举行。 “世界农业奖”是由中国农科院原院长翟虎渠教授和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周光宏教授,于2012年南京农业大学110周年校庆纪念日倡导设立,由全球农业与生命科学教育协会高等教育联盟 (gchera)与南京农业大学(nau)共同举办。 gchera是致力于促进全球高等教育协会及其成员间的相互理解与合作,并为全球范围内农业和生命科学教育、研究、推广提供指导的组织,会员涵盖15个洲际和国家的相关协会,代表着世界100多个国家的900多所大学。 gchera世界农业奖是目前唯一面向全球,从事农业领域高等教育、农业研究和推广事业的杰出学者、科研人员设立的国际性奖项。每年世界农业奖将会授予1-2位在全球农业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育或科研人员。 从2018年起,世界农业奖每年奖励名额将增加到2 人,奖金增至10万美金/人, 将更加关注发展中国家为农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与社会服务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68] 历届世界农业奖获奖者名单:[69-72]
南京农业大学文化传统 南京农业大学校徽 南京农业大学校徽主体造型采用同心圆环图形,似充满动感的车轮, 校徽 寓意着学校滚滚向前的发展态势,象征学校师生员工凝心聚力、追求卓越的坚定信念和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 两圆环之间上半部分为学校中文手书体名称 (费新我题写),下半部分为英文校名“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标识内心设计以大写的英文校名简称(nau)变形组合成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主楼”的造型图案,其下方为学校办学起始年份“1902”,其外部采用两株交叉联结的成熟麦穗向上环抱,象征学校的发展系建立在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和金陵大学农学院两个重要前身及众多先辈们奋斗成果的基础之上。 构图简洁,尊重历史,彰显了学校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以农科为优势的办学特色,寓意着南京农业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各项事业不断取得累累硕果。 校徽采用三色设计,其中,标识内心“主楼”造型图案的色彩处理采用深绿色,象征南京农业大学蓬勃的发展生机和活力,也与学校“绿色校园”的办学特色相吻合;两株麦穗以金色为主基调,并自上往下渐变加深,象征学校在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上取得累累硕果,也与学校农科优势的历史地位相吻合;同心圆形轮廓以蓝色为主基调、蓝白相间,中英文对照明目清晰,标识内心“1902”也采用与圆环相同的蓝色,内外呼应,象征学校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就像蔚蓝的天空一样广阔灿烂,也与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战略目标相吻合。[73] 南京农业大学校训 “诚 朴 勤 仁” 校训“诚 朴 勤 仁”系分别取自该校前身国立中央大学校训“诚 朴雄 伟”之“诚 朴”二字和金陵大学校训“诚 真 勤 仁”之“勤 仁”二字组合而成,它高度凝炼和充分体现了该校在逾百年的办学历程中,秉承中大、金大两校的优良传统,逐步形成的具有南农特色和个性的精神品格。 “诚”,诚恳、诚信。《礼记·中庸》有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是天的根本属性,努力求诚,以达到合乎诚的境界则是为人之道。以“诚”字为校训之首,意在训诫师生员工诚信做人,诚实做事。 “朴”,朴实、朴素,于质朴笃实中见才华,于朴素气质中见本性。《道德经》有云,“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朴”虽微细而无具体名象可称,但为宇宙万象之主宰。以“朴”为训,意在引导师生员工求真求善、质朴敦厚。 “勤”,勤奋、勤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勤,体现了南农人勤奋刻苦、任劳任怨的精神品格,以“勤”为训,意在劝告师生员工勤敏担当、持之以恒。 “仁”,仁爱、仁义。《论语·雍也》有云,“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强调立己达人、相互关爱、尊重人格、与人为善。以“仁”为训,意在勉励师生员工心系苍生、仁爱天下。 校训“诚 朴 勤 仁”要义即:诚信做人,诚实做事;求真求善、质朴敦厚;勤敏砺学、持之以恒;心系苍生、仁爱天下。[74-75] 南京农业大学校歌 作词:王红谊 作曲:陶思耀 歌词: 钟山挺秀是你的风骨,长江浩然是你的雄魂 荟萃五千年华夏文明,推出一代代神农传人 啊!南京农业大学 啊!南京农业大学 人民的衣食铭刻心中,祖国的强盛身当重任 你把智慧撒向希望的田野 用科学催动催动,现代化巨轮 钟山挺秀是你的风骨,长江浩然是你的雄魂 荟萃五千年华夏文明,推出一代代神农传人 啊!南京农业大学 啊!南京农业大学 光辉的誓言团结勤奋,闪亮的校训求实创新 在跨世纪里程中迎接挑战 为中华腾飞腾飞,拼搏奋进 为中华腾飞腾飞,拼搏奋进奋进[73] 南京农业大学吉祥物 “楠小秾”:“楠”本义为楠木,人名中引申为踏实、稳重、高贵等含义。“秾”是花木繁盛的样子,寓意南农学子健康成长,成为栋梁。 吉祥物“楠小秾”(8 以牛为主体的灵感来自中国古老的农耕文明。“牛”一直是以扎实、勤恳、坚韧的良好形象示人,代表了中国古老的农耕文明,和南农人扎实、勤恳、坚韧、永不言败的形象正好符合。蕴含历代南农人自强不息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也是对“诚朴勤仁”校训精神的最好诠释。 除了牛之外还加入了虎的元素,一方面是因为虎的元素体现了南农110余年的文脉传承,同时寓意南农学子‘虎虎生威’,事业有成;另一方面是因为如果单是以牛为造型无法与其他的吉祥物分别开来,不容易被记住。[76-78] 南京农业大学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陈利根 党委副书记:周光宏、盛邦跃、王春春、刘营军 校长:陈发棣[6] 副校长:胡锋、戴建君、丁艳锋、董维春、闫祥林、陈发棣 纪委书记:盛邦跃[79-80] 南京农业大学杰出校友 张德慈:农学家、环境科学家、生物学家、植物遗传学大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在亚洲推动绿色革命,解决印度、菲律宾等许多国家的粮食问题,曾获约翰斯科特奖和明尼苏达大学杰出成就奖。1999年,曾获世界环境科学领域最高奖——泰勒环境成就奖(tyler prize for environmental achievement),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人。 李景均:遗传学家、生物统计学家,被誉为“人类遗传学的开拓者”。 马保之: 著名农学家。1949年到台湾,任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植物生产组组长,1954年任台湾大学农学院院长。 邹秉文:中国植物病理学教育的先驱,中国驻联合国粮农组织首任首席代表、粮农组织筹委会副主席,南京政府农业部高等顾问兼驻美国代表,中美农业技术合作团中方团长。 章之汶:联合国粮农组织远东办事处顾问,同时兼任世界稻米协会执行秘书。 手绘校园(12 陈桢:著名动物学家、遗传学家,教育家。中国动物遗传学的创始人和动物行为学、生物学史研究的开拓者。 戴芳澜:著名的真菌学家和植物病理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学校属性 全国重点大学 111计划展开 学校属性 全国重点大学 111计划 2011计划 千人计划 研究生院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双一流”农科联盟 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收起 主要院系 农学院、工学院、植物保护学院、园艺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动物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 主要奖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现任校长 陈发棣[6] 知名校友 李景均、张德慈、金善宝、俞大绂、樊庆笙、刘大钧、盖钧镒等 吉祥物 楠小秾。简 称 南农、南农大、南京农大 校 训 诚 朴 勤 仁 创办时间 1902年 所属地区 中国江苏省南京市 类 别 教育部直属高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