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理工大学毕业证图片
时间:2019-05-05 06:46 浏览:次
了解陕西理工大学拥有毕业证图片的工作环境。立即免费加入求职必备网。看看您认识哪些陕西理工大学毕业证图片。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5个 院系设置 机械工程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 校 训 明德、砺志、博学、笃行 校 歌 《携手共进向明天》 校庆日 6月16日 地 址 南校区:汉中市汉台区东一环路1号 北校区:汉中市勉县褒城镇226县道 东校区(筹) 知名校友 张涛、李隽、刘志峰、李汉荣、赵文英、邢小俊、刘诚等 学校官网 http://www.snut.edu.cn。简 称 陕理工、snut 创办时间 1958年 类 别 公立大学 类 型 理工 属 性 省属普通本科院校 主管部门 陕西省 现任领导 校长张社民 党委书记刘保民。属性 省属普通本科院校 主管部门 陕西省。类别 公立大学 知名校友 张涛、李隽、刘志峰、李汉荣、赵文英、邢小俊、刘诚等。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4月,学校设有经济与法学学院、体育学院、文学院、艺术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管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等17个二级学院,开办65个本科专业。[6]
陕西理工大学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4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18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91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55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51人,其中教授124人。现有双聘院士3人,国家高端外国专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双聘),陕西省“百人计划”人才8人,陕西省“千人计划”人才1人,“三五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享受“三秦人才”津贴14人;学校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曾宪梓教育基金、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陕西省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师德标兵、青年科技新星等荣誉称号获得者40余人。[1] 双聘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涛、王巍,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蓓薇[8]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秋旺、赵勇 陕西省“百人计划”人才:刘志峰、姚斌、赵蔚、王永吉 “三五人才工程”入选者:贺志荣、李安周 国家高端外国专家:梅尔锡(matthias friedrich melzig)[9]
陕西理工大学教学建设 截至2018年4月,学校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6个省级特 陕西理工大学(13 色专业,3个省级名牌专业,15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在线课程,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学院,10个省级一流专业(其中3个建设项目,7个培育项目),1个国家级和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 校级教学实训中心:机械工程训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秦巴资源生物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区域资源生物类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与电信实验教学中心、材料加工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训练中心[12]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陕西理工大学—陕西汉江机床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陕西理工大学—西安三角航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陕西理工学院—陕西汉江机床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陕西理工大学—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理科实践教学基地[13] 省级名牌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生物科学
陕西理工大学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4月,学校有省级重点学科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个,专业学位硕士点5个。[1] 省级重点学科:汉水文化、生物学(植物学)、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中国语言文学[15] 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国语言文学、机械工程、生物学、化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食品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1] 专业学位硕士点:教育硕士、工程硕士(机械、电气)、法律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会计硕士[16] 陕西理工大学国际交流 据2016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20余所高校建立并保持合作与交流关系,常年聘请外籍专家及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任教、讲学,促进了学校的学术交流与对外融合。学校已与国(境)外十余所高校签订了学生学习、交流项目协议,建立了学生海外实习基地,开展的项目有:赴美国普渡大学“3+1+申硕”学习项目、赴日本九州外国语学院、京进语言学院“3+1+申硕”学习项目、赴台湾高校短期学习交流项目、暑期赴美带薪实习项目、赴日带薪实习项目、赴泰国汉语教学实习项目等。[17] 陕西理工大学学术研究 陕西理工大学科研机构 据2016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陕西理工大学有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1个省级2011协同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基地,拥有14个省级研究中心和服务平台。[1]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矿渣综合利用环保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陕西理工大学汉水文化研究科普基地 省级重点实验室:陕西省资源生物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工业自动化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催化基础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省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高校)哲社重点研究基地 省级2011协同中心:陕南秦巴山区资源生物综合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省级博士后创新基地:秦巴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方向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 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陕西省科协院士专家工作站 校级研究所:维生素d生理与应用研究所、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18]
陕西理工大学科研成果 据2016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近五年先后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8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84项,发表学术论文7528篇,其中被sci等四大权威期刊收录或索引522篇,出版著作和教材421部,获得授权国家专利1331项;获省部级及其以上科技成果奖41项;年均科研经费4650万元。[1] 陕西理工大学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据2016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陕西理工大学图书馆形成了以文、理、工、管为主体的涵盖学校各专业的多学科馆藏体系,累计纸质馆藏210余万册,其中线装古籍3万余册、民国文献2万余册;电子图书100余万册,全文电子期刊8千余种,中外文数据库20个,文献类型包括图书、期刊、学位论文、技术标准、专利、多媒体等。[20] ●学术期刊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均为全国优秀期刊。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理工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其前身是《汉中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于1983年,1994年经新闻出版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该刊开设“流域文化暨汉水流域文化研究”、“文学研究”、“语言研究”、“历史研究”、 “经济研究”、“哲学社会学研究”、 “教育研究”、“法学法制研究”、“学术前沿与学术热点”、“蜀道文化研究”、“管理研究”、“艺术研究”等栏目,并不定期设置笔谈专栏,刊登针对学科发展和热点问题进行探讨的成组稿件,致力于在中国语言文学、流域文化暨汉水流域文化、区域经济等方面进行学术研究。论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二次文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chinainfo)”、北京“书生”、台湾“华艺”等期刊常年收录。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理工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其前身是原《陕西工学院学报》,创刊于1985年,1990年4月取得公开发行刊号。该刊主要刊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金属材料成型及控制、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工业与民用建筑、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化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论文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chinainfo)系统、《科技期刊网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aj-cd规范》等期刊常年收录。[21] 陕西理工大学文化传统 陕西理工大学校徽 陕西理工大学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徽志是圆形徽标,内圆是由汉语 拼音字母slg变体组成的红色图案,s造型象征汉江,突出了学校所处的地理特色,主图案采用红色,营造出学校的博大、宽广与智慧,并象征学校发展将会蒸蒸日上;内圆由灰色齿轮与抽象的书形图案上下环绕,齿轮及s型图案寓意学校以工程教育、师范教育为主。 外层正上、下方分别为毛体“陕西理工大学”和英文校名shaanxi sci-tech university。徽章为题有标准中文校名的长方形证章,分白底红字、红底白字两种。[22] 陕西理工大学校训 明德砺志 博学笃行 “明德”:意思是指大学的育人之道在于:努力引导师生员工的道德达到理想境界——美德。对学校而言,德为育人之本;对学生而言,德为成才之本。治校之明德,既要法治,更要德治。教师之明德,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员工之明德,在于敬业爱岗、服务育人。学生之明德,在于懂得成才 必先成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博雅的人、睿智的人、和谐发展的人、充满创造精神的人。 “砺志”中的“砺”是指磨(石)、“志”是指志向、志气和意志等,意思是指我校广大师生员工要能够经受艰难环境的磨砺,砺出身处秦巴、心怀天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和志向;磨就追求真理、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志气;磨成不畏艰难、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坚强意志。 “博学”:指广博地获取知识,其意思是指学问广博精深,博学多才。即要求全校师生要学识广博,即宽厚的基础理论、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娴熟的基本技能;文理兼容,博采众长,学以成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博”还要求广大师生要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要通过广博的学习,获得广博的知识、具有宽广的眼界、并具有融会贯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我校“教与学”的水平。 “笃行”:其意思是指为实现科学的理想和目标而诚实地一心一意地坚持不懈地践行,道德、理想与学识,最终都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落实。 “明德砺志 博学笃行”的八字校训引经据典、寓意深远,既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科学内涵,又准确表达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八个字、四组词彼此联系、互为因果,体现了学校“多学科门类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专业学科发展定位,凸现了学校“立足陕西,面向西部,服务基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把陕西理工大学建成综合实力强、学科专业结构合理、质量效益好、优势特色鲜明、省内外知名的多科性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体现了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加强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办学宗旨,突出了“扎根秦巴、服务基层”的办学特色。[22] 陕西理工大学校歌 《陕西理工大学校歌》是在面向校内外广泛征集的基础上,由陕西理工大学广言作词,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湖北电影制片厂国家二级作曲家张夏林作曲,陕西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教师许涛等合唱录制而成。用于全校师生听取传唱,以丰富校园文化,传承校园精神。[23] 校歌歌词: 《陕西理工大学校歌》 作词:广言 大西北,小江南,汉江之畔我美丽校园。 书海无涯勤求索,明德砺志学为先。啊,天行健,气浩然,汉江潮涌涛声远。扎根秦巴,胸怀天下,志存高远。时代重任挑在肩,时代重任挑在肩。 秦巴山,汉水源,桃李芬芳我青春校园。 成竹在胸育英才,博学笃行谱新篇。啊,纳百川,天地宽,开拓创新勇登攀。服务基层,敬业奉献,文明承传。长风破浪永向前,长风破浪永向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