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中医药大学毕业证原版(样本)如何找绝对真实
时间:05-03 09:09 浏览:次
27(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个 博士点 20(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个 博士后流动站 3 校 训 厚德博学、继承创新 校 歌 《国粹铸成的光荣》 主要院系 基础医学院、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护理学院等 国家重点学科 1 个 学校代码 10162 实验室 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直属附属医院 4所。简 称 辽中医(lnutcm) 创办时间 1958年 类 别 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医药 属 性 特色重点学科项目 所属地区 中国 辽宁沈阳。主管部门 辽宁省人民政府 类别 公立大学。所属地区 中国 辽宁沈阳 学校类型 医药 属性 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称 第一临床学院 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康复治疗学、医学检验技术 针灸推拿学院 针灸学 药学院 中药学(理学学位)、药学(理学学位)、药物制剂(理学学位)、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护理学院 护理学(理学学位) 经济管理学院 市场营销学、公共事业管理、物流管理 信息工程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工程 外国语学院 英语、汉语言 更多内容参见辽宁中医药大学教务处-教学管理-专业建设[5] 附属医院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学校拥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和5所非直属附属医院,9所医院均为全国三级甲等医院。[6] 辽宁中医药大学拥有四所直属附属医院: 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辽宁省中医院)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辽宁省肛肠医院)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辽宁中医药大学师资力量 据2016年3月学校官网资料显示,学校教职工总数1105人,专任教师719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00人,副教授145人,博士198人,硕士325人。博士生导师55人、硕士生导师247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4人,国家卫计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辽宁省特聘教授5人,辽宁省攀登学者2人,辽宁省领军人才2人,辽宁省优秀专家9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 百人层次28人、千人层次40人,11名省级教学名师、5名省级专业带头人,全国普通高校百名“两课”优秀教师1人,省市级优秀教师8人。[7]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科建设 据2016年3月学校官网资料显示,学校建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2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7个省级重点学科、21个辽宁省中医药重点学科。[2]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一级学科博士点
一级学科硕士点[2]
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10]
辽宁中医药大学教学建设 辽宁中医药大学 据2016年3月学校官网资料显示,学校拥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示范(特色)专业、1个省级高等学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中医学(七年制)),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医临床传承型试点教学班)[11],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等4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了30所教学医院、实习医院,拥有大连美罗中药厂有限公司等24家药学实习基地。[1]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
省级示范(特色)专业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15]
教学成果 据2016年3月学校官网资料显示,学校拥有4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6项省级教学成果,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4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精品视频公开课(《骨伤科疾病中医养生知识讲坛》[16]),主编30余部国家及行业规划教材、8部省级精品教材、4部“十二五”省级规划教材。[1] 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术研究 辽宁中医药大学科研平台 辽宁省中医院 据2016年3月学校官网资料显示,学校建有1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辽宁省中医院)、2个国家临床药理基地(辽宁省中医院、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医脏象理论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7个省重点实验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7972.24万元。[2]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据2016年3月学校官网资料显示,学校在沈阳校区和大连校区设有两个图书馆,馆舍面积合计23331平方米,拥有馆藏纸质图书824896册(其中包括古籍图书18019册),电子图书233635种册,生均106.89册。2013年,学校新购纸质图书30083册、电子图书74858册。[25] 学术刊物 据2016年3月学校官网资料显示,学校在学术期刊平台建设方面,出版的《辽宁中医杂志》为双核心期刊,荣获第三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中华中医药学刊》影响因子不断增强;《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被评为辽宁省一级期刊。[26] 辽宁中医药大学建设成果 据2016年3月学校官网资料显示,学校承担国家级、部级、省级等纵向课题16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重大项目1项、“973”课题2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6项、国家科技十五攻关课题3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7项,卫生部、教育部、中管局课题10余项,获省市科研成果奖96项,科研经费年均突破亿元[3]。学校在紫癜冲剂、嗽宁口服液、壮尔颗粒等药物上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详情见辽宁中医药大学科技产业处-科研成果与成果转化)。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术交流 学校是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先后与美国、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亚、韩国、新西兰、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个大学、医院或学术团体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先后举办了堪培拉国际中医药论坛、第五届国际天然药物大会等国际学术会议,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推进了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海外影响力和知名度。[1] 辽宁中医药大学文化传统 校训 厚德博学、继承创新[27] “厚德”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学校取“厚德”二字意在鞭策师生作为中医药事业的继承人要像大地一样的厚重广阔而承载万物。 “博学”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此为学习的五个阶段,首要的是“博学”。 “继承”,意味着继承先人之经验。中医万物讲“阴阳”,若“继承”为阴,那“创新”就为阳。所谓“阴阳护根”,“继承”与“创新”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有继承就有创新,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发展。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我们不仅要继承先人的智慧经验,还要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发扬21世纪的创新精神,创造我们这一代的智慧,展现我们的风采。 校歌 辽中医校歌[2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