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毕业证样本图片
时间:05-01 07:39 浏览:次
科研流动站11个 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2个 二级学科10个 院系设置 土木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等26个学院 校 训 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校 歌 《文轨车书郅大同》 校庆日 每年5月15日 地 址 犀浦校区: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犀安路999号 九里校区:四川省成都市二环路北一段111号 峨眉校区:四川省峨眉山市景区路1号 院校代码 10613 主要奖项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9项(截至2018年12月) 国家科学技术奖41项(截至2019年1月)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入选4次(截至2018年12月) 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2年) 知名校友 茅以升、竺可桢、林同炎、黄万里、姚桐斌、陈能宽、吴自良等。简 称 西南交大(swjtu) 创办时间 1896年 类 别 公办大学 类 型 理工 属 性 全国重点大学(1960年) 211工程(1994年)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08年)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0年)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3年) 属性 全国重点大学(1960年) 211工程(1994年)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08年)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0年)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3年)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2015年)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7年)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018年) 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王顺洪 校长:徐飞 专职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 本科专业 83个(2017年教育部备案)。属性 全国重点大学(1960年) |211工程(1994年)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08年)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0年)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3年) 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类别 公办大学 知名校友 茅以升、竺可桢、林同炎、黄万里、姚桐斌、陈能宽、吴自良等。卢沟桥事变爆发,时值暑假,留校师生不多;17日,唐山校舍便为日军占领,学校事先毫无准备。事变后,国民政府亦无力顾及,师生流落星散,学校形同解散;几十年惨淡经营积累起来的珍贵仪器、设备、图书馆藏和文卷档案全部弃留日寇。7月下旬教育部呈行政院核定:“全国各大学均归教育部管理,交通部所属交通大学各校,自8月1日起,改由教育部领导”,由于抗战爆发未能立即实行。10月,成立唐山交大上海、南昌两个办事处,并确定了负责人员,筹备在南昌复课;同月孙鸿哲院长在北平协和医院逝世。11月,学校以民选的形式推选茅以升院长。为了不使1937年度招生工作中断,在复校工作尚未得到教育部承认的情况下,在天津、上海等地报纸上刊登的招生广告,是以茅以升的名字招生的,标题是:“茅以升招生启事。” 卢沟桥事变后,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院长置学院于不顾,先行只身南下,学校无人负责。平院部分师生不甘心沦入敌区,做亡国奴,纷纷南下。在王芳荃教授奔走下,在校友们的帮助下,教育部于1938年1月29日决定平院暂行改为铁道管理系,并入唐院。 1937年11月下旬,浙赣铁路局局长杜镇远校友在与湘黔铁路局局长侯家源校友商议后,致函南昌办事处黄寿恒教授:鉴于战争形势发展,建议即在湖南湘潭(湘黔铁路局驻地)复校,以免耽误学生课业,并表示全力支持母校复校工作。杜镇远校友的建议得到了黄寿恒等教授的赞同,决定12月15日在湘潭复课。唐山交大南昌办事处在武汉、南昌等地通过报纸与电台传播学院在湘潭复校消息。师生们通过各种途径,克服重重困难赶至湘潭。12月15日,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在湘潭举行了开学典礼。 1938年5月,由于学生人数激增,教师亦逐渐到齐,湘潭临时校舍不敷应用,学校决定由湘潭迁往湘乡杨家滩。在杨家滩租用了四座大屋(存养堂、存厚堂、佩兰堂、师善堂)(系清云贵总督刘岳昭的宅第)作为临时校舍,矿冶系高年级学生仍在长沙湖南大学寄读,这时全校学生人数已达200余人。10月25日,日军占领武汉,11月初又进攻长沙, 标识(3 国民党军队在准备弃城逃跑之前,实行所谓“焦土政策”。唐院离长沙近在咫尺,这时,已无法继续上课,未几,学校当局便决定内迁。内迁队伍于11月17日开始从杨家滩出发南下,于27日师生们全部抵达桂林,学校图书、仪器、档案、部分学生的衣物损失殆尽。为了躲避日机的再次轰炸,师生们急忙离开桂林,到离市区约15公里的两江镇的一所师范学校暂住。12月9日,师生分批从两江镇出发,继续徒步西行,途经永福、黄冕、鹿寨、雒容,晓行夜宿,向柳洲前进。12月15日到达柳州,寄住在城南龙城中学。因学院内迁地点未定,又值寒冬,茅院长让大家在柳州休整、待命,并讨论去昆明还是去贵州的问题,茅院长赴贵阳、重庆等地反复调查比较,向教育部请示以争取同意迁址贵州平越。[7] 1939年1月13日,学校师生离开柳州,经三都、大塘、欧峒到达宜山。这时,浙江大学已迁到宜山,校长竺可桢是学校校友,1月18日,在他与其他校友帮助下,派汽车送学校师生到河池。从河池徒步经八步、南丹抵黔桂交界的六寨,1月27日,乘贵州省公路局汽车,于1月28日抵达平越附近的马场坪。再步行18里,终于在春节到达平越。 1941年8月,奉教育部令,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与国立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合并后,迁校平越。为顾全两院历史,改称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北平铁道管理联合学院。命令到校后,群情为之哗然。土木工程系学生特致电教育部提出抗议。 1942年1月,在同学们的抗议之下,教育部遂更改前令,令文如下: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北平铁道管理联合学院改组为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下设唐山工程学院(有土木、矿冶两系)和北平铁道管理学院(有铁道管理一系)。 1944年11月初,湘桂失陷,日寇攻占贵州独山,黔东一片混乱,平越告急。学校最后决定:就地解散,到重庆集中,复课日期见报纸。教授们公推顾宜孙教授、王钧豪教授先行入川,与校友联系觅定校址。经过几年艰苦奋斗,由一无所有积累起来的图书仪器,因仓促迁移而大部分损失。12月4日,全体师生离开惨淡经营了六年的平越校舍,师生大部分于年末到达重庆。 1945年3月,罗忠忱校长和茅以升邀集唐、平两院校友商讨复校地点,因交通部在璧山县丁家坳原有一交通技术人员训练所,有房屋可供使用,当经议决暂迁璧山丁家坳复课。2月15日,在登报要求师生齐集丁家坳之后,师生大部分赶到,是日,学校正式复课。8月6日,教育部指令学校,于暑假后迁甘肃,改称国立交通大学甘肃分校。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迁往甘肃之议乃作罢论。同年秋,教育部同意唐平两院迁回唐山、北平。[7] 校园风光 西南交通大学解放新生 1946年3月8日,奉教育部训令:行政院核准,同意唐院迁回唐山。4月9日,唐、平两院恢复国立唐山工学院、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迁回唐山、北平原址。交通大学再次成为三所独立的大学。[8] 1948年11月11日,由于解放战争的迅猛发展,迁校的呼声日益高涨,人心动荡,课程无法继续,是日开始停课。随后,主张南迁的师生组成了迁校委员会,并派出了先头部队。11月17日,院务会议开会,经过辩论,决定南迁,师生员工开始分批南下。[9] 1949年1月23日,学校在校友厅召开了唐山工学院复校委员会筹备会。会后,留守办事处与复校筹备委员会与流散在天津、北平的学校人员取得联系,争取他们早日返唐;并与天津有关单位商洽,请他们协助将南下师生没有来得及运走的图书设备等运回唐山。 毛主席题字(2 1949年1月10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铁道部成立后,筹备接管唐山工学院。早在1948年8月,地处石家庄的华北交通学院受命赴平津前线参加解放后的接管工作,学院有一批与唐山工学院及北平铁道管理学院性质相同的或相近的专业与工作干部,因此,军委铁道部就从华北交通学院中挑选干部负责唐院的接管工作。1949年4月,军委铁道部接管唐山工学院留唐部分后成立了复校委员会;6月,在中央军委铁道部的安排下,流亡上海的师生返回唐山;7月8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铁道部决定唐山工学院、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华北交通学院合并组成中国交通大学,分设唐山工学院和北京铁道管理学院,中国交通大学本部设在北平东交民巷34号;7月13日,中央军委铁道部在唐山工学院举行接管仪式,对国立唐山工学院实行正式接管。 1949年,华北交通学院大部分并入学院、与学院合组为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华北交通学院的前身是建立于1945年10月的张家口铁路学院,这是解放区的第一所铁路高等学校;1946年10月,由于国民党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解放军主动撤离张家口市,张家口铁路学院转移至冀西老根据地平山县,后与张家口工业专门学校、张家口商业学校等联合组成晋察冀边区工业交通学院;1947年11月,该校普通科迁至石家庄,改名华北交通学院,原属华北人民政府交通部领导,军委铁道部成立后,归属军委铁道部领导)。 1950年6月,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滕代远部长召开座谈会,除了中国交通大学茅以升、金士宣两位校长参加外,会议还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吴有训参加。吴有训对中国交通大学校名提出了不同意见:“你们叫中国交通大学,我们上海交通大学叫外国交通大学吗?”原铁道部接受了吴有训的意见。8月,原政务院下令将中国交通大学改名为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继而更名为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0] 西南交通大学铁道学院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北方交通大学撤销,所辖两院分别更名唐山铁道学院、北京铁道学院。是年暑期后,学校采矿系、冶金系、化工系、建筑系、信号专修科以及土木系水利组、电机系电讯组等系科调往时北京矿业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北京交通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 1960年,中共中央批准唐山铁道学院成为64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11] 1964年,根据中共中央建设大三线的精神,学校开始整体从河北唐山内迁四川峨眉办学。 1971年,学校全部迁至四川峨眉山。 校园风光 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大 1972年3月2日,交通部行文学校,从1972年3月1日起校名易名为西南交通大学。 1979年7月15日,原铁道部决定,原成都铁路局所属成都铁路技术学校及原铁道部第二工程局所属成都铁路工程学校划归西南交通大学,两所学校改名为“西南交通大学中专部”,设在成都。 1981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2] 1984年,国家计委正式下达文件,批准了原铁道部关于西南交通大学在成都扩建和成立总校的报告。 学校门牌(9 1989年,学校校部搬迁至四川成都,从而形成了成都、峨眉两个校区。[13] 1994年,学校通过原铁道部和国家教委组织的“211工程”专家组预审,成为全国最早进入“211工程”建设阶段的高校之一。 2000年2月12日,学校由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划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管理。6月,经教育部批准,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正式成立。 2002年12月25日,学校成为教育部和原铁道部共建高校。[14] 2004年,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投入使用,“一校两地三校区”办学格局形成。 2010年6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15] 2012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3年,学校入选首批国家“2011计划”。 2014年5月,西南交大-利兹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成立。7月,学校分别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和成都军区总医院三方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揭牌建立西南交通大学医学院;同时,西南交通大学附属医院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挂牌,西南交通大学临床医学院在成都军区总医院挂牌。[16] 2016年10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和西南交通大学在成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7] 2017年1月,学校被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认定为四川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9月,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8-19] 2018年1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6月,学校与中国公路学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21] 2019年2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22] 校园风光 西南交通大学办学规模 西南交通大学院系专业 截至2019年1月,学校设有26个学院、1个中外合作办学学院(西南交大-利兹学院)、1家附属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2个异地研究生院(青岛研究生院、唐山研究生院)、1个附属中学和1个子弟小学,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共建医学院;2017学年,学校在教育部备案专业共计83个,其中工学门类本科专业43个、理学7个、管理学10个、经济学3个、文学10个、法学3个、艺术学5个、农学1个、医学1个。[3][23]
注:专业数量不全,详询学校官网。 西南交通大学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10月,学校拥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0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有1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专业学位博士点1个、3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无一级学科覆盖的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硕士点7个,拥有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入选1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位居全国第一(a+)、土木工程学科位居全国第七(a-),材料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3][25]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力学、土木工程、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 学位授予
重点学科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交通运输工程[3]
学科评估
西南交通大学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10月,学校设立了“青苗计划”、“雏鹰计划”、“扬华计划”、“鲲鹏计划”四大人才培育计划,共有专任教师2610人,其中中国科 校园风光(5 学院院士7人(含5名双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6人(含14名双聘院士)、国家千人计划16人、万人计划11人、长江学者2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2人、青年千人计划10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青年拔尖人才1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6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8个、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聘请了42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以及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担任兼职(名誉)教授。[3] 据《西南交通大学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显示,学校拥有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8人,享国务院政府津贴83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8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31人,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55人,省级教学名师9人。[23]
西南交通大学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18年10月,学校拥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4项;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6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3] 据《西南交通大学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显示,学校拥有首批国家级教师发展中心1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17个、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评估与认证专业16个、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5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3门,编写国家级规划教材81种、国家级精品教材4种,建设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2个。[23]
教学成果 截至2018年11月,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9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数量位居全国第九;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7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20项。[3][38]
学生成绩 截至2017年,学校学生在各大赛事中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共计3000余项。2014-2016三年间,在校学生共获得各类国家级比赛一等奖107项,二等奖126项。 2017年,学校学生取得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5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大满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4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全国大学生周培源力学竞赛团体一等奖等一系列成果;年度累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825项,其中国家一等奖33项、二等奖77项、三等奖73项;在2012-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竞赛评估结果排行榜预发布中名列第9,是唯一进入前10的一流学科大学。[23] 学校研究生在第八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学生竞赛中获得“高速铁路运营速度的限制因素”单元第一名;学生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获奖总数与级别一直位居四川高校前列;本科生获第八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这是学校学校第二次获该奖项;人文学院学生荣获第二十九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 校园风光 西南交通大学学术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科研平台 截至2018年10月,学校建有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筹)、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36个省部级科研基地,有教育部、科技部创新团队9个。[3]
西南交通大学科研成就 学校围绕高速铁路、磁浮交通,新型城轨、真空管道超高速(1000+)、超级高铁等领域大力开展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构建了以世界公认的“沈氏理论”和“翟孙模型”为标志的铁路大系统动力学基础研究体系。 截至2018年12月,改革开放40年中,学校科技成果4次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在轨道交通领域获国家三大科技奖励41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6项;在同济大学复杂工程管理研究院编制的《我国工程建设领域重大科技创新研究报告(2000-2017)》中,西南交通大学名列全国第一;40年间,学校参加了几乎所有的中国轨道交通工程的基础研究、技术开发、规划实施和建设运营,参与解决了青藏铁路、京沪高铁、港珠澳大桥等一大批超级工程的关键技术难题。[3][44]
西南交通大学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6年底,学校图书馆及各院系分馆、资料室累积纸质藏书量逾300余万册,其中中文书刊268万册,外文书刊32万册,各类型中外文电子数据库269个,折合馆藏量1250余万册;学校图书馆是首批四川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藏有古籍文献2万余册,其中包括清廷御赐给我校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5044册,清代前期刻印的《六经疑问》、《禹贡锥指》、《周礼述注》等珍贵善本古籍数十种。[50] 校园风光 学术期刊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创刊于1954年,主要刊登工程技术类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实验研究、学术讨论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以及科技信息报道;是中文核心期刊,被美国ei compendex、俄罗斯《文摘杂志》、德国《数学文摘》,以及国内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等数据库和文摘杂志收录,也是中国力学、岩土工程、机械工程、无线电等文摘的引文源。[51] 学术期刊(5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2000年,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7—2018)来源期刊(含扩展版)、《caj-cd规范》获奖期刊。 《journal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现代交通学报(英文版)》)创刊于1993年,主要刊登、轨道交通类、航空、水运和道路交通方面的研究论文;被爱思唯尔(elsevier)旗下的scopus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esci收录,曾连续三届荣获教育部“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称号。[52]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主要反映西南交通大学、中国国内外科技工作者在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与其相关学科方向的最新科技成果、优秀设计、制造与新技术的应用开发,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 《路基工程》创刊于1983年,是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04年版)。 《制冷与空调》创刊于1985年,主要刊登制冷与空调行业的最新科技成果、学术论文,介绍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通报行业最新动态和信息。2003年入选“中文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刊源”,2007年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53] 《biosurface and biotribology》(生物表面与生物摩擦学)主要关注生物系统的表面、界面以及相关摩擦学问题,由西南交通大学和爱思唯尔(elsevier)合作创建,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 西南交通大学合作交流 国际合作 截至2018年10月,学校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俄罗斯交通大学等59个国家和地区的203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成立西南交大-利兹学院,“2+2”“本硕4+1”“中法4+4”等留学、游学、访学项目涵盖全部年级;作为中国政府指定高校,与印度铁道部合作援建印度铁道大学。[3] 政产学研 截至2019年1月,学校与中国铁路总公司、国家能源集团、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中车、中国中交等深入合作;与成都市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打造“环交大智慧城”,助力成都建设世界轨道交通之都;学校对口支援建设西藏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精准扶贫马尔康市、阿坝县、峨边县;学校设有上海研究院、深圳研究院、青岛研究院、天府新区研究院等6个产业研究院和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建立了“科技—孵化—产业”互助成果转化模式,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3] 校园风光 西南交通大学文化传统 西南交通大学形象标识 西南交通大学校徽沿用的是唐山交通大学土木系李汶教授设计的校徽。 校徽成盾牌状,在校徽的左上角是地质锤;右上角是“唐山”字样和铁轨;左下角是荒地上的两棵大树;右下角为水准仪。在大树与水准仪之间是“交大”字样;中间的“西南交通大学”字样是后人加上的。 整个校徽体现了西南交通大学当时作为一所理工科高校的特点。[54] 校徽 西南交通大学精神文化 校训: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1930年5月2日,交通大学公布校训:“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1947年5月15日,在唐山工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建校51周年,唐山复校42周年校庆之际,学校重新确定原交通大学之校训为唐山工学院之院训。[54] 校训 学校精神:竢实扬华,自强不息 1916年春,教育部在北京举行全国高等学校作业成绩展览评比,学校以94分的成绩获全国第一名。同年12月,教育部为此除给学校颁发优等奖状外,还由教育总长范源濂特奖“竢实扬华”匾额一方。 “竢”就是等待的意思;“实”则有三层意思,即果实、坚实、诚实和实事求是;“扬”有飞扬,传播之意;“华”有中华简称、华丽、美丽等意。四个字组合在一起,有等待果实成熟,即寓意培养出人才,同时使人才更加务实、诚实,从而扬我中华,振兴中华,复兴中华。“扬华”也有扬弃浮华、追求一种务实的、不尚虚华之意。 “自强不息”是学校在长期的颠沛流离的办学经历中总结出来的,该词语出自《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原意为天上的日月星辰是不分昼夜、永恒运动的,所以“天”是“刚健”的,人应效法天,积极进取,永不停息。对交大来说,其中有四层意思:永不停息、知难而上、完善自我和艰苦奋斗。 “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包含有四种内涵:首先是“爱国至上、振兴中华”;其次是“严谨严格、求真务实”;再次是“爱校如家、敬业奉献”;最后是“开拓创新、艰苦奋斗”。[54] 竢实扬华 校歌 1929年10月,交通大学决定确立校歌和院歌。经1930年1月和5月专案审查委员会两次审议讨论,《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院歌》唱响在唐山校园。院歌歌词由曾任唐院国文和历史教员的国学大师吴稚晖先生创作。 1947年5月15日,学校举行了唐山复校暨51周年校庆活动,重新公布了修改后的院歌。 校歌(2 2011年,西南交通大学举行115周年校庆,将《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院歌》曲谱稍作修改后,确立为《西南交通大学校歌》。 歌词如下: 翳唐山,灵秀钟;我学院,声誉隆。灌输文化尚交通。 习矿冶,土木工,窥学术,贯西中,相期同造最高峰。 璨兮如金在熔,璀兮如玉相攻。桃浓李郁,广座被春风。 宜诚笃,宜勤朴,基础坚,事功崇。文轨车书郅大同。 璨兮如金在熔,璀兮如玉相攻。桃浓李郁,广座被春风。 宜诚笃,宜勤朴,基础坚,事功崇。文轨车书郅大同。[55] 西南交通大学学校领导 西南交通大学现任领导
西南交通大学历任领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