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理工学院毕业证样本图片
时间:04-27 07:10 浏览:次
厦门理工学院毕业证样本图片及介绍由求职必备网搜集整理发布,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学校前身为1981年创办的鹭江职业大学,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本并更名为厦门理工学院;2007年5月,通过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及专业评估。2011年,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并入(合署)厦门理工学院。2013年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确立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委托培养院校。2018年,新增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入选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 中国·福建·厦门 学校类型 理工 属性 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2013年)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 |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 |中国政府奖学金委托培养院校(2014年) |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主管部门 福建省 类别 公立大学 学校官网 https://www.xmut.edu.cn。鹭江职业大学时期 1981年春,中共厦门市委、厦门市人民政府决定创办一所市属职业大专学校, 厦门理工学院(9 以培养厦门经济特区急需的技术、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5月19日,厦门市人民政府以厦政(1981)199号文发出《关于批转创办鹭江职业大学方案的通知》,正式批复创办综合性全日制 走读 大专学校——鹭江职业大学,校址设在蜂巢山。鹭江职业大学正式成立,以原农业、财贸、水产、工业、外语、卫生、建筑、师专地理8个大专班为基础,开始招生。[3]鹭大突出“地方、职业、适应”的办学特点,注重培养适应生产第一线需要、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技术人才。[3]12月8日,福建省人民政府下达《关于对厦门市创办鹭江职业大学的批复》,同意厦门市创办鹭江职业大学。 1987年1月,厦门市政府决定厦门职业经济学院(1985年创建)迁入鹭江职业大学,归市教委领导,并与当日下午举行两校交接仪式。职业经济学院正式撤消建制后,所办国际经济协作专业改为国际金融专业并入鹭大经济系。[4] 理工映像 1987年11月,厦门市政府市长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将原湖里工业区培训中心划给鹭大。 1988年,鹭江职业大学附属中专学校创建。 1992年,鹭江职业大学附属中专学校改为厦门工业学校。[5] 1994年3月,成立鹭江职业大学培训部。1995年3月,更名为成人教育部,同年10月,被省劳动厅审定为福建省继续教育基地。 至1995年9月,学校设有经济、外语、社科、建工、机械、电子、工艺美术7个系、11个专业。 1997年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鹭江职业大学举行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同年招收首届夜大学生。 1998年5月27日,经省教委确认、教育部备案,正式成立鹭江职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2003年8月,学校筹建升本并试招7个专业的本科生。[3] 厦门理工学院时期 2004年,鹭江职业大学附属中专学校-厦门工业学校并入集美大学。8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本并更名为“厦门理工学院”。 2005年5月,随着学校的更名,鹭江职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更名为厦门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2006年9月起,厦门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开始招收本科学历教育学生; 同年,经福建省自学考试委员会批准为自学考试体制改革试点专业主考学校。 根据成人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及其办学转型的需要,2007年10月,学院再次更名为厦门理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2004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本并更名为“厦门理工学院”。 2007年5月,学校通过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及专业评估。 2009年10月,学校在中国大陆高校中第一个提出建设“亲产业大学”。 2010年,入选福建省首批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的高校名单。[6] 2011年9月,学校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10月,成为国家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高校”。同年,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并入(合署)厦门理工学院。 2012年6月,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 2013年1月,学校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确立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7] 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委托培养院校,开始招收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及中国政府专项奖学金——“支持地方奖学金”项目的国际研究生。[8] 2016年12月,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9] 2017年6月,厦门理工学院密苏里学院正式获教育部批准设立。[10] 2018年,厦门理工学院新增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1] 2018年3月,入选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2] 校门 厦门理工学院办学条件 厦门理工学院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9月,学校设有19个院、部,开办58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理、工、经、管、文、艺、法等学科门类。[2]
厦门理工学院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2月,学校拥有省级重点学科5个。 省级重点学科: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光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4]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11]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工程(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光学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环境工程)[15] 厦门理工学院师资力量 截至2016年9月,学校教职工总数为1706名,专任教师1090名。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89.19%,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43%,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47.9%,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师占11.7%,具有半年以上海外留学访学经历专任教师的20.55%,具有企业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占23.6%。 图文信息中心(4 学校有双聘院士8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名,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1名,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闽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讲座教授1名,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名,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3名,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24名,全国优秀教师3名,省级教学名师10名,省级教学团队2个。[16] 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许其凤[17]、邱冠周、[18]杨永斌[19]、江欢成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双聘):王钦敏[17] 美国工程院院士(双聘):洪华生[20]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双聘):dr.edward a.mcbean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黄国和[21]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黄红武、黄如欣、陈文哲、李泽彧、朱文章、罗善明[16]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赵振祥、罗善明、张跃军、刘跃军[16] 全国优秀教师:朱文章[22]、刘新华、郑小敏 福建省百千万人才:陈文哲、李泽彧、朱文章、宋建明[16] 省级教学名师:朱文章、韩旻、杨国豪、魏志成、郭肖华、郑小敏、黄红武、葛晓宏、李元高、陈丽安[23]
厦门理工学院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16年6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5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9个,省级精品课程29门,省级教学改革试点项目17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144项,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65个。 行政楼(4 学校实验教学用房近10万平方米,建成了现代工程训练中心。截至2016年11月,学校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平台5个,国家级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1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立项4项;文科情境体验教室12个;校企共建实验室18个,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310个;是科技部“创新工程师培训基地”和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继教基地,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 被评为省级示范中心。[2]
教学成果 截至2016年6月,学校获得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2]《国际结算业务》、《数控加工软件mastercam训练教程》、《视觉传达基础与应用》入选国家级优秀教材。[30]
学生成绩 截至2016年6月,学校获得国家级奖项近1000项,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结构设计、英语竞赛、工程算量、物流设计、机器人等国家级大赛中获一等奖近100项。学校学生获得的奖项有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中获油车组总冠军、燃油经济性单项冠军、“2015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总冠军、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一等奖、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全国一等奖、连续三年在福建省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中获第一名并获两次全国一等奖、在“广联达杯”全国高等院校工程算量软件大赛中四次夺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特等奖、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中国大学生莎士比亚英文戏剧大赛”中连续三届获第三名、第十一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第26届世界健美操冠军赛(美国)单项亚军、女篮两次闯入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十六强(2015年荣膺“东南王”)等。[2] 厦门理工学院学校荣誉 截至2016年6月,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三届获评“省级文明学校”、获评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2] 理工映像 厦门理工学院学术研究 厦门理工学院科研平台 据2017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福建省重点实验室5个、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福建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福建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福建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福建省闽台科技合作基地1个、福建省创新方法研究推广应用基地1个、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2个、厦门市重点实验室5个、厦门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厦门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厦门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6个、厦门市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基地1个、校内科研单位4个、校内研究机构44个。[32-33]
厦门理工学院科研成果 2015年,学校科研经费达7747万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61项,其中福建省重大产学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6项,位列全省前5位;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5项、福建省社会科学人文优秀成果奖3项。[2]
厦门理工学院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6年6月,学校图书馆馆藏图书170.8万册,电子藏书136.3万册,拥有“读秀”中文学术搜索平台,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超星名师讲坛等中文数据库以及idl、springer、wiley、ebsco等外文数据库资源。[2] 学术期刊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创刊于1992年12月,原名《鹭江大学学报》,曾用名《鹭江职业大学学报》,系厦门理工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双月刊。该刊设置的理工科主要栏目有:机械与汽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光电与通信工程、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应用数理科学;哲学与社会科学主要栏目有:闽台文化产业研究、经济·管理、语言·文学、哲学·政治、文化·社会、体育·艺术等。在该刊刊用的稿件,同时编入cnki系列数据库、中国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36] 实验楼 厦门理工学院合作交流 截至2016年6月,学校先后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加拿大里贾纳大学、韩国蔚山大学等10多个国家49所高校开展合作交流;与中国之外多所知名大学开展本科和研究生的联合培养项目,开展国际化课程改革,开办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 学校与26所台湾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与台湾优质高校合作,开启闽台高校“4+0”试点的合作模式;与台北科技大学联合设立福建省师资闽台联合培养中心。[2] 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传统 厦门理工学院形象标识 校徽 校志 学校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 学校徽志是以白底红字构图,图案设计为内外两层结构,外层有“厦门理工学院“的英文加正下方的建校时间”1981”,内层利用中国特色的印章形式,突出“厦门理工“字样,图案圆中有方,寓意天圆地方,象征理工人的胸怀和理想。字体在古印体的基础上,进行了修饰,标志给人以历史感和信赖感,蕴含着一种人文底蕴。[37] 学校徽章为教职工和学生佩戴的题有校名的细长横向椭圆形证章。[7] 校旗 学校校旗分为主旗和副旗。 主旗:为中国红色长方形旗帜,旗面印有黄色的中英文校名全称,排列方式采用中轴对称排列。 副旗:为理工红色,造型采用竖向,下面带尖角,旗面中央印有白色中文校名全称、校名英文全称及理工红白相间的校徽图案,旗面尺寸较小适合在桌面放置,作为出访专用交换礼品或作为专门场合使用的旗帜。[7] 校歌 《理工之歌》[7] 厦门理工学院精神文化 校训 明理精工、与时偕行 “明理”——《宋书·良吏传》:“精练明理,为一世所推”,即明察事理、明了道理。 校训 “精工”——《后汉书·蔡伦》“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即精致工巧。 “与时偕行”——《周易》:“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即“变通趋时”,寓有与“时”相配合而行动的积极意义。 “明理精工”强调做人做事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与时偕行”强调紧跟时代步伐、融入社会、服务社会。[37] 厦门理工学院文化活动 截至2016年6月,学校实施了“阳光雨露计划”,培育了以“周末文化集市”、“文明班级创建”、“素质养成主题周”为代表的一批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搭建线上线下互动的服务育人平台,“厦理工e起来”微信公众平台获福建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倡导“守望相助”的校园亲情理念,激发学生自助互助的热情,引导学生亲情体验,完善阳光健康人格。[2] 厦门理工学院学校领导 厦门理工学院现任领导
中国·福建·厦门 现任校长 朱文章 主管部门 福建省 硕士点 3(一级2个+专硕1个) 个 校 训 明理精工、与时偕行 校 歌 《理工之歌》 主要院系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光电与通信工程学院等 学校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后溪镇理工路600号 学校代码 11062 校庆日 每年10月15日。简 称 厦门理工·xmut 创办时间 1981年 类 别 公立大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