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业大学毕业证图片
时间:04-24 12:39 浏览:次
甘肃农业大学毕业证图片图片由求职必备网搜集整理发布,毕业证样本有多处防伪标识。如需查看模板请点击大学毕业证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院校简介: 中国甘肃兰州 学校类型 农林类 主管部门 甘肃省。类别 公立大学 知名校友 孙其信,尚永丰,杨子恒,崔堉溪,张世珍专科学校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 校史总览(5 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4]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设农艺、森林、畜牧科、兽医科、农田水利、农业经济和牧草7科。[4] 国立兽医学院 1946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委派盛彤笙筹办学校,在兰州设立国立兽医学院。9月,首届招收新生48名,学制四年。尚未独立办学,设在兰州大学,作为四学院之一,教学分设为解剖科、生理药理科、生物化学科、细菌卫生科、病理寄生虫科、诊疗科、畜牧科7科。[4-6] 1947年4月,国立兽医学院正式从兰大独立。7月,由国民政府及其教育部直接领导,甘肃省政府协助进行。[4][7] 1948年,在黄河南岸的小西湖畔,建成教学楼-伏羲堂。[7] 1950年2月,撤消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畜牧科、草原科并入国立兽医学院。[4] 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1950年12月,西北军政委员会决定将国立兽医学院 校史总览(6 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7] 1951年,西北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隶属西北畜牧部、西北教育部共同领导。设立了畜牧系,设有生物、饲养、牧草与草原、选育、绵羊与羊毛5科。[4][7] 1952年,引进前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后,开始设置专业。学校设置了畜牧系畜牧专业,兽医系兽医专业,学制4年。9月30日,经政务院批准,将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并实行全国统一招生和分配。[4][7] 1953年,学院首招研究生8人。[7] 1958年,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从兰州搬迁到武威县黄羊镇。[4][7] 甘肃农业大学 1958年5月,甘肃省委决定,将正在筹建的甘肃农学院与 甘肃农业大学校园鸟瞰 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合并,组建甘肃农业大学。12月15日,甘肃农业大学成立大会在黄羊镇召开。学校在畜牧、兽医两个系的基础上,增设了农学、林学和农业机械3个系,共计5个系5个专业,同年开始招生。[4] 1977年,学校恢复了高考招生制度。[7] 1978年,学校恢复了研究生招生。[7] 1981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甘肃农业大学迁回兰州市办学。[7] 1984年10月22日,甘肃农业大学迁建工程在营门滩破土动工。[7] 2012年6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和农业部签署协议共建甘肃农业大学。10月,经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评审,学校获准新增草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原有的畜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重新确认。[8-10] 2013年5月,学校入围“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百所高校。 2014年10月,学校入围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涉及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和动物医学院申报的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动物医学专业)获批立项。[11-12] 甘肃农业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办学条件 甘肃农业大学院系专业 截至2017年4月,学校设有21个学院(教学部),58个本科专业,盖农学、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7个学科门类。[13]
甘肃农业大学师资力量 截至2017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1400多人,专任教师11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95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入选“国家杰出专业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甘肃省科技功臣”、“陇人骄子”各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领军人才30人;突贡专家、特贴专家、教学名师等74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甘肃省级教学团队8个。[1][17] 中国工程院院士(兼):任继周[18]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郁继华、师尚礼、崔燕[19]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赵兴绪、余四九、张富等[20]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张峰、甘伯中 国家杰出专业人才:孙万仓[21] 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余四九、余群力、李发弟、滚双宝[22] 甘肃省级教学名师:崔岘、崔燕、李唯、王芬娥、刘长仲、师尚礼[17]、姚拓[23]、马晖玲[24]等
甘肃农业大学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17年4月,学校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甘肃省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甘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甘肃省级精品课程47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甘肃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1] 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动物医学
教学成果
甘肃农业大学学科建设 截至2017年4月,学校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3个甘肃省级重点学科;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5个授权领域)。[1][41] 重点学科 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42-43] 农业部重点学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44] 甘肃省级重点学科:
学科目录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畜牧学、作物学、兽医学[49]、草学[8]、生态学[50]
甘肃农业大学学术研究 甘肃农业大学科研机构 截至2017年4月,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部共建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33个,其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甘肃省组织研究基地1个,甘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甘肃省工程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甘肃省工程实验室6个,甘肃省高校新型智库1个,甘肃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甘肃省高等学校电子商务重点实验室1个,甘肃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基地1个。[1][57-58] 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58-60]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8] 甘肃重点实验室:甘肃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与省科技厅联合共建)、甘肃省草食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甘肃省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重点实验室[57-58][61] 甘肃省组织研究基地:甘肃省区域农业与产业组织研究基地[58] 甘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畜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现代养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节水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牛羊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葡萄酒产业技术研发中心[58][62]、甘肃省设施园艺工程研究中心[63] 甘肃省工程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甘肃省葡萄与葡萄酒工程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58] 甘肃省工程实验室:甘肃省牛羊基因改良工程实验室、甘肃省草业工程实验室、甘肃省功能乳品工程实验室[58]、甘肃省旱作农业装备工程实验室[64]、甘肃省肉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工程实验室[63]、甘肃省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工程实验室[65] 甘肃省高等学校电子商务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高等学校电子商务重点实验室[66] 甘肃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农村发展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67] 甘肃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基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68] 甘肃省高校新型智库:甘肃省现代农业和农村社会融合发展研究中心[69] 甘肃农业大学研究成果 2012年,学校作为第二完成单位的“奶牛优质饲草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干酪加工及乳清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和“西北旱作节水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3项成果获得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70] 2013年,学校30项课题获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其中,面上项目1项,地区科学基金项目24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项,批准经费共计1411万元。共申报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89项,其中面上项目13项,地区基金128项,青年科学基金46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71] 2011-2015年,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800多项,到位总经费达4.19亿元,有146项研究成果获奖,其中省部级奖70项,授权专利349项;出版专著224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100多篇,其中, sci收录论文490余篇。全校承担国家“863”、“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490多项,在草业科学、动植物育种、旱作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节水农业、动物健康养殖、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的研究成果。[1]
甘肃农业大学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6年12月,甘肃农业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书刊142.65 甘肃农业大学图书馆 万册,生均图书70.61册。2016年新增纸质图书 6.32万册,生均年进书量3.13册。数字资源量25794gb,其中电子图书58万余册,中外电子期刊12845种。中外文数据库14个,自建干旱生境作物学专题数据库、高原草地畜牧业专题数据库等多个优势学科特色数据库。全年各类数字文献访问浏览量为1127万次。购进并使用清华同方、万方、超星电子图书、超星读秀,国研网、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ovid、proquest、stn国际联机检索系统等中外文数据库。[17][74] 学术期刊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是甘肃农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 学术期刊(2 刊物。2017年,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c库)来源期刊。[75-77] 学报1992年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全国农业高校学报质量评比一等奖;1999年获甘肃省高校优秀学术期刊奖。学报为《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与分析》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首批入选期刊,被中国国内外许多权威数据库和文摘刊物收录,如《cabi》、《agris》、《agricola》、《scie》《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农业文摘》、《麦类文摘》、《中国科技资料目录》、《农学文摘》等。[75] 《草原与草坪》 《草原与草坪》是由中国草原学会、甘肃农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草业科学,草坪科学学术理论刊物。2004年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2006年获首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2010年获第三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2011年获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优秀期刊奖,2016年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76][78] 甘肃农业大学合作交流 甘肃农业大学国际合作 截至2017年4月,学校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2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着学术交流关系,并与美国等国家合作成立了“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美1+2+1人才培养计划”等6个合作办学项目的实施。[1] 甘肃农业大学国内合作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与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政法学院、兰州城市学院“安宁五校联盟”合作;与56个县区和几十家企业开展了校地校企合作,创新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构建学校和企业、科研院所人才互聘、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的合作交流机制,创办了“奥凯班”、“莫高班”、“大禹班”和动物医学专业的“生泰尔班”等校企联合创新实验班。[17] 学校礼堂 甘肃农业大学文化传统 甘肃农业大学学校标识 校名 原“甘肃农业大学”标准字体为仿毛体,新“甘肃农业大学”标准字体采用毛泽东手写体,简称“毛体”。[79] 校徽 校徽四周线条为圆形,并加内圈,寓意全校师生员工以教学为中心和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办学理念,以及围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这条主线,抓住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两个重点,认真履行高校“四大职能”的凝聚力和向心力。[80] 校徽主体由麦穗和牛角组成,整体如同一艘扬帆远航的船,寓意甘肃农业大学承载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使命和对未来的憧憬,不畏难险,乘风破浪,勇往直前。麦穗体现学校以农科为优势和特色、多学科发展的办学目标;麦穗的剖面图,像打开的书籍,反映农大师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刻苦学习、孜孜不倦;牛角既代表学校畜牧、兽医等传统优势学科,又标明学校的办学历史。[80] 主体图案下方的“1946”标明学校创建年份。[80] 整个标志的圈线、主体图案、英汉文字、下垂弧线、阿拉伯字均为深绿色。绿色暗喻着生命、发展、永恒,寓意甘肃农业大学充满生机和活力,生生不息。[79-81] 校旗 学校校旗为左侧印有学校校徽,右侧印有“甘肃农业大学”(中英文)标准字样的长方形旗帜。校旗尺寸和颜色参照学校 vis 形象识别系统中的有关规定。[81] 甘肃农业大学精神文化 校训 敦品励学,笃志允能[82] 校歌
伏羲堂 伏羲者,传说为远古百王之先,人文始祖,亦是传说中的畜牧 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撰写的伏羲堂奠基铭(3 兽医始祖。伏羲堂为当时与中山堂、三爱堂、至公堂齐名的兰州著名建筑,是国立兽医学院的核心部分,在甘肃农业大学的发展历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5] 1946年10月,国立兽医学院成立后,因无独立校址,第一届学生报名、考试、录取由兰州大学负责,教师学生上课在萃英门兰大旧址。在确定小西湖为校址后,1948年6月,一座中西合璧的兽医馆在小西湖湖畔建成。大楼坐北朝南,东西长80米,分为上下两层,鸟瞰呈横躺的“王”字形,门楼有四个直径一米的水刷石圆柱衬托,外体为砖砌,内部为木质框架结构。2008年,甘肃农业大学在兰州安宁营门滩重建“伏羲堂”。[5] 甘肃农业大学学校领导 甘肃农业大学现任领导
甘肃农业大学历任领导
孙其信,尚永丰,杨子恒,崔堉溪,张世珍 主管部门 甘肃省 硕士点 一级学科6个,二级学科26个 个 博士点 32(6个一级学科+26个二级学科) 个 博士后流动站 5个 校 训 敦品励学、笃志允能 校 歌 《甘肃农业大学校歌》 主要院系 动物医学院,农学院,草业学院,林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等 国家重点学科 1 个 学校地址 兰州市安宁区营门村1号 学校代码 10733 校庆日 每年的10月1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