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学历届毕业证样本
时间:04-20 21:41 浏览:次
进德修业 志道鼎新 校 歌 《使命》 专职院士 19 人 主要院系 有机械工程学院、化工学院、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理学院等 国家重点学科 9 个 学校地址 南京市玄武区孝陵卫街道孝陵卫街200号 学校代码 10288 主要奖项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千人计划 20人 长江学者 18人 国家杰青 8人 万人计划 14人。简 称 南理工(njust) 创办时间 1953年 类 别 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理工类高等院校 属 性 211工程 985平台 111计划 全国重点大学 “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属性 211工程 985平台 111计划 全国重点大学 “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研究生院 自主招生 卓越计划 国防生 中国兵器协同创新联盟 所属地区 中国江苏省南京市 现任校长 付梦印 知名校友 任新民,李鸿志,崔向群,张国清,夏心旻,卢柯,金泽灏,刘宛康 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硕士点 117 个。所属地区 中国江苏省南京市 学校类型 理工类高等院校 属性 211工程|985平台|111计划|全国重点大学|“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哈军工)炮兵工程系 中央军委 1953年11月-1960年6月 武汉 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 中央军委总军械部 1960年6月-1962年9月 两部合并,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 军委炮兵 1962年1月5日 步兵兵器专业49名师生调往后勤工程学院 军械勤务系407名师生调往后勤学院 1962年9月-1965年6月 南京 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简称南炮工) 军委炮兵 1965年7月-1966年3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 国防科委 1966年4月-1969年12月 华东工程学院,退出部队编制 国防科委 1970年1月-1984年9月 华东工程学院 兵器工业部 1971年8月 太原机械学院轻武器专业调入 1978年8月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炮专业调入 1981年11月26日 获批成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授予权的高校 1984年11月-1987年10月 华东工学院 1995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1993年2月26日更名为南京理工大学 兵器工业部 1987年11月-1988年6月 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 1988年7月-1990年12月 机械电子工业部 1991年1月-1993年3月 兵器工业总公司 1993年4月-1999年3月 南京理工大学 2000年获批成立研究生院 2007年首次入选国家“111计划” 兵器工业总公司 1999年4月-2008年6月 国防科工委 2008年6月至今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年 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011年 获批“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2012年5月 获评”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7年9月 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18年1月 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2019年2月 入选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注:资料来源于学校官网[7-9] 南京理工大学办学条件 南京理工大学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3月,南京理工大学设有机械工程学院、化工学院、电子 南京理工大学(8 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公共事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知识产权学院等15个专业学院,以及钱学森学院、中法工程师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并与合作方联合创办了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和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两个独立学院[6][10]。
南京理工大学师资力量 南京理工大学教学实习中心 截至2018年3月,南京理工大学有教职工3200余人,专任教师1900余人,教授、副教授12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16人,外国院士3人,“长江学者”18人,“千人计划”专家20人,“万人计划”专家1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其中召集人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4人,国家级、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双创计划”“江苏特聘教授”等省部级以上人才计划300余人。拥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8个、江苏省创新团队24个。学校具有教授任职资格整体审定权和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审批权。学校先后入选“江苏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1]
南京理工大学学科建设 重点学科 截至2018年3月,学校有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4个学科进 入esi国际学科领域全球排名前1%。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学科9个,江苏省优势学科6个,江苏省重点学科9个,工信部重点学科7个,国防特色学科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3个,江苏省重点专业类12个(覆盖38个本科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6个。[6] 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学校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名列第一档(a+)。[18] 学位授予 截至2018年3月,学校有16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50个,3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17个。具有金融硕士、国际商务硕士、社会工作硕士、翻译硕士、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会计硕士、图书情报硕士、工程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体育硕士等12个专业学位授予点,其中工程硕士涵盖27个工程领域。具有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授予权。具有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博士、硕士学位的授予权以及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的招生权。[19-20]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3] 兵器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 兵器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力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数学、电子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 兵器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力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化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安全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图书馆情报档案管理、电气工程、土木工程、设计学、交通运输工程、物理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数学、电子科学与技术。 博士后流动站 兵器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力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 学科评估 教育部第三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发布,南京理工大学共有14个学科参评,3个学科排在前10位,其中,兵器科学与技术排在第1位。[25]
南京理工大学教学建设 教学建设 截至2014年12月,学校设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共10门课程获选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教学成果
截至2018年3月,近十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2项,其中特等奖4项、一等奖12项。学校是全国18所获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高校之一,也是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同时首批“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和“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落户高校;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等重大赛事中屡获佳绩,其中,在第十四届“挑战杯”竞赛中,学校以总分全国第一的成绩,成为第七个捧得“挑战杯”的高校。[28] 南京理工大学对外交流 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 为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南京理工大学先后与包括世界一流大学在内的100多所海外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开展各类交流合作。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举办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培养机器人专业硕士研究生;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30多所海外知名高校签署了联合培养人才协议,每年选派300多名学生到海外短期学习交流或攻读学位。 南京理工大学注重与境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科研合作,先后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建立了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与法国里尔科技大学、俄罗斯乌法航空技术大学、白俄罗斯戈梅立国立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联合研究中心或实验室,每年来校开展合作研究、讲学等学术交流活动的境外专家学者达400人次之多。 南京理工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首届新生开学典礼 截至2018年3月,学校建有国际联合实验室9个,获批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示范型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5个。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等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法国梅斯国立工程师学院共建中法工程师学院,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合作建立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与白俄罗斯戈梅利大学共建孔子学院。学校聚焦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成立江苏省军民融合研究院,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快产学研合作步伐,设立了8个校外研究院,发挥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的作用,推动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废弃火炸药再利用、民用爆破、特种超细粉体制备、智能熔敷焊、机器人智能焊接、印鉴真伪自动鉴别系统等技术,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南京理工大学于1994年成立了由多家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组成的南京理工大学董事会,学校与董事单位形成深层次、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互利互惠、相互支持,实现了校企相互促进与和谐发展。为拓宽筹措办学资金渠道,凝聚各方兴学力量,学校于2006年成立了教育发展基金会,支持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领域不断追求卓越;社会各界通过基金会设立了60余项奖教金和奖助学金,支持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领域不断追求卓越。[6] 2017年6月,加入工信部所属7所高校(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组成的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校联盟。[29] 南京理工大学科学研究 南京理工大学科研机构 截至2018年3月,学校设有50余个研究机构,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技术研究推广中心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国家级质检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1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1个,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0个,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建有国际联合实验室9个,获批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示范型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5个。[19] 研究机构
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 南京理工大学校风碑夜景 作为学校巨资打造的人才特区,南京理工大学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于2012年12月揭牌成立。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将以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为目标,在追寻创新性成果的科研实践中,打造世界顶级纳米技术研究团队和研究基地。 该所由国际纳米晶材料权威、德国科学院副院长,身兼德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印度科学院院士的赫伯特 ·格莱特教授领衔担任所长。格莱特教授于1980年首次提出纳米晶固体的构想,开创了全球纳米材料研究新方向,引发并推进了纳米科技的发展。 德国伊尔默瑙工业大学教授雷勇担任常务副所长,德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霍斯特·哈恩教授,德国科学院院士、德国工程学院院士哈拉尔德·福克斯教授,世界上第一个单原子晶体管发明者托马斯·希梅尔教授为高级研究人员,默罕默德·加法里博士等为骨干研究人员。[50] 学术组织
南京理工大学科研成果 南京理工大学学术交流中心 “十一五”期间,学校科技活动经费达26.78亿元;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144余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1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共发表论文12660余篇,其中,被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和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简称ei)收录论文数分别达到1562篇、2886篇;出版学术著作281部;获得专利授权456项,各项指标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截至2018年3月,近十年来,学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279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19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6] 南京理工大学学术资源 学术期刊 南京理工大学校园风光(14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文核心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俄罗斯《文摘杂志》(aj),英国《物理学、电技术、计算机及控制信息社数据库》(inspec),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扩展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收录期刊。[52]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全国高校优秀社科学报、江苏省一级期刊、上海图书馆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 弹道学报》: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兵工学会主办、南京理工大学承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创刊于1989年,为中国弹道学领域唯一的学术期刊,是美国工程索引(ei pageone)收录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53] 《军工高教研究》 《高教文摘》[54] 馆藏资源 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53年,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炮兵工程系资料室。图书馆馆舍历经变迁,2016年建成投入使用的图书馆新楼,建筑面积4.5万多平方米,阅览座位4000余席,设有信息共享空间、研讨室、电子阅览室、高雅艺术欣赏室、创客空间、学术报告厅等现代化服务设施。截止2016年底,图书馆纸本馆藏总量243万册,其中,中外文图书190万余册,中外文期刊2000多种、17万余册,古籍1.5万余册;中外文电子数据库159个,其中,中外文电子图书(包括电子图书、科技报告、学位论文、标准、会议录等)600多万种,中外文电子全文期刊3.5万种;形成了以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科学文献为主体,以国防科技文献为特色,兼有人文、社会及管理科学文献的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综合性馆藏体系。[55-56] 兵器博物馆 南京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作为国内高校唯一的种类齐全、专业性强的兵器博物馆,经过数十年的广泛收集,珍藏了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各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类武器装备,囊括了火炮类、轻武器类、弹药类、引言 二号门 类、军事通讯和光学器材类等诸多门类计6000余件珍贵的藏品。 这个集文物收藏、教学科研、陈列展览于一身的兵器博物馆,旨在以珍贵的展品和丰富内容帮助世人了解兵器发展的历史轨迹,普及军事知识,增强国防意识,促进我国兵器研究和国防人才培养,使之成为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基地。[57] 南京理工大学学校领导 南京理工大学现任领导 [58]
南京理工大学历任领导 [60]
南京理工大学校风文化 南京理工大学校训 进德修业志道鼎新 “进德修业”出处《周易·乾》:“君子进德修业。”“德谓德行,业谓功业。九三所以终日乾乾者,欲进益道德,修营功业,故终日乾乾匪懈也。” “志道”语出《论语·里仁》,谓“有志于道”者,守志不渝;“鼎新”语出《易·杂卦传》,“鼎,去新也”,“鼎新”既是取新之意,同前半句“革,去故也”一同表达了创新的推动进步的源动力,也是学校孜孜以求的治学目标。[61] 南京理工大学校徽 校徽 南理工校徽底色为紫色,校徽边框为同心圆,图案中心由盾牌、橄榄叶、校门缩影构成;盾牌是学校常用的代表图形,寓意守护正义、捍卫知识、勇于战斗,也与南京理工大学的兵工国防特色相吻合,而盾形之中的校门更是学校的直接象征,将校门纳入盾牌之中,也提醒着学子们时刻需要捍卫母校、捍卫母校的尊严与荣光;盾形之外采用交织的橄榄枝,橄榄枝体现了学校乐于与各国各校合作的办校心境,也体现了学校对于和平的期许。 南京理工大学校歌 使命 作曲:吴小平 作词:马千里等 荟萃北国 军工学府声名远 挥师江南 龙腾钟山薪火传 参天杉林傲立风霜雨雪 二月兰花唱响青春礼赞 徜徉知识海洋 探索天地寰宇 我们肩负神圣使命 创造美好的明天 进德修业 赤子英才气浩然 志道鼎新 春华秋实宏图展 团结献身铸造国之利器 求是创新高扬复兴风帆 徜徉知识海洋 探索天地寰宇 我们肩负神圣使命 创造美好的明天。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知名校友 任新民,李鸿志,崔向群,张国清,夏心旻,卢柯,金泽灏,刘宛康 学校官网 http://www.njust.edu.cn。 (责任编辑:admin) |